厦工盖军衔:穿越南极冰穹464公里 绽放在冰原
虽然很多人之前已了解盖军衔的先进事迹,然而,9月25日当他们听到盖军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时,再次为这位“蓝领先锋、时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而深深地感动。 “盖军衔同志不仅是我们厦门工人的骄傲,也是全市人民的学习榜样。”报告团团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代表市委向全市各行各业发出倡议,以盖军衔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爱岗敬业、锐意进
虽然很多人之前已了解盖军衔的先进事迹,然而,9月25日当他们听到盖军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时,再次为这位“蓝领先锋、时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而深深地感动。
“盖军衔同志不仅是我们厦门工人的骄傲,也是全市人民的学习榜样。”报告团团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代表市委向全市各行各业发出倡议,以盖军衔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对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大公无私、勇于奉献、为技术传承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报告会后,来自机关、企业、医疗、部队、院校、社科等不同领域的代表围坐一起,畅谈各自的心得体会。
厦门海翼集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邱曙平,尽管很早就与盖军衔认识,但两人接触最多的还是盖军衔生病的时候。“老盖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的事迹不需要包装。”邱曙平说。
曾看过盖军衔事迹录像的市经发局监察室主任张其乾,听完报告后,感受更加具体深刻,“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要学习盖军衔,在平凡岗位上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
“报告会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官兵投身警营、献身使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武警水电第八支队一大队政治教导员易道勇坚定地说,盖军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市委党校教授尤京文将盖军衔短暂而厚重的一生总结达到三个境界——好人的境界、出色职业人的境界、优秀共产党员的境界。
“盖师傅的事迹是一种正能量。”厦门理工学院的大二学生郭少榕说,盖师傅是机械行业的先行者,他引导我们走向注重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相结合的道路。
培养技术骨干更重要
厦门海翼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刘喜才
盖军衔在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积极推动技术革新,以精湛专业技能和深厚理论素养,在中国工程机械维修界树立了标杆。
有段时间,盖军衔整天泡在资料室里,经常与技术人员探讨,对实践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在几乎没有参考材料的情况下,先后独立编写了《装载机的操作和保养》、《装载机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维修》等书。
盖军衔淡泊名利,始终坚持在一线,甘当机械技术播种机。他豪爽大度,为人豁达,无论取得多少荣誉,仍把自己当成普通技术工人,多次谢绝公司安排的领导岗位,他说:“培养技术骨干比当领导更重要”。
2012年12月28日,盖军衔检查出患有胰腺癌晚期。一次我到医院探望,他一边挂着点滴,一边扶着笔记本电脑整理材料。我说:“别再操心了,好好休息吧。”他强打精神,笑着说:“趁还有力气,多做一些吧。”
盖军衔走了,带着遗憾走了。他遗憾的并不是生命的短暂,而是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
穿越南极冰穹464公里
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友 王海青
老盖三次奔赴南极担任机械师,亲历了进入南极“人类不可接近区域”的艰险。
1995年,老盖第一次参加国家南极考察队,担任长城站建设工程机械师。老盖充分利用极昼现象四处奔忙,两个多月,不要说午睡,连休息都没有安稳过。一座垃圾山,一幢房子的建筑废渣,几乎都是老盖一个人清理运走的。
1997年,老盖第二次参加南极考察,出征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成为我国最早进入南极内陆冰盖的两位机械师之一。老盖摸索总结了一套冰盖行车、保养、维修的经验,保障车队从中山站向冰穹A行进了464公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2004年底,老盖第三次参加南极考察。这次考察计划一举登顶冰穹A最高点。第二天,当大家准备登顶时,老盖因劳累过度,突然发生高原反应。冰盖队联系美国南极考察站,用飞机把老盖送走。他在离开冰盖前,用铱星手机给我打过一个电话:“我病了,要撤下去,这回去怎么交代呀”。说完,放声大哭。
空闲时,老盖会招呼大家喝茶,在房间里开起了老盖茶馆。车队前行时,他会放开喉咙唱起《爱拼才会赢》。他从厦门带了几个水仙花头,休整时,拿起来精雕细刻,用温水泡着,放在驾驶室里保温,细心呵护,水仙花终于在冰盖上凌寒开放。
老盖就像那怒放的水仙花,以纯洁的心灵,高雅的情趣,笑对艰难险阻 ,奉献一片赤诚。#d1cm#page#
压箱底本事都教给徒弟
盖军衔徒弟代表 郑龙枝
我在厦工工作20年,有幸拜盖军衔为师,是他的教育和培养,使我从一个普通修理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厦工的平台上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位置。
进入师门之后,师傅突击对我训练钳工技能,陪我每天在锉削磨钻中滚打,使我尽快掌握了钳工要领。有一年夏天,他带我到郊区调试一台新型装载机,运行时,动力明显不足。为了尽快查找“病因”,师傅二话没说,一会儿顶着烈日爬上2米多高的机架,一会儿躺在发烫的地面上,前前后后检查一个多小时,才发现是供油管高温变形,影响油量供给。看着满身汗水的师傅,我突然明白,精湛的技能,就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
过去有一种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却认为,传人技艺,自己就得多学习多思考,功夫会越练越好。所以,他教我们,从来不藏着掖着,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搬出来。
中国的“技神”
厦工国际营销代表 林南
盖军衔2000年开始从事市场服务和培训工作,为用户传授技术、排除故障,我们都习惯叫他盖工。
厦工机械遍布全球,产品到了哪里,盖工的足迹就跟到哪里,他的美名也就传到哪里。有一次,我和盖工在巴西出差,正在走访客户时,盖工接到中东客户的电话:“我这台装载机的变速箱老是出故障,你快过来帮助解决一下。”盖工说:“我人在巴西,你把机子重新启动一下,把手机放到变速箱旁边,我听听声音。”他找个僻静地方,专心听着,过了一会儿说:“液压管路有问题,你把油管拆掉检查一下,可能被杂质堵住了。”不久,客户又来电话说:“盖工,您真神,是油管堵住了,修好了。”
今年5月,我接到印度经销商打来的电话,说一台装载机出现故障,查不出原因,想请盖工帮忙。我哽咽地说:“盖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盖工的名字已经在海内外客户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们一有技术上的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中国的“技神”。
温暖一生的记忆
盖军衔妻子 王嫣明
我和军衔一起走过了32个年头。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普通工人,是整天忙碌而心心相印的好丈夫,是四处奔波而情系家庭的顶梁柱。
军衔常年出差在外,我们聚少离多,而在家里,他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他20岁进厦工当学徒时,只念过小学。成家之前,他对我说:“没文化,做事太吃力,看技术书,很多东西理解不了,想再去上学。”我说:“你能读得进去,我支持你”。没想到,他学习起来一发不可收,我则支持了几十年。他的学习不全为了文凭和职称,更多的是专业需要。
1997年,他第二次去南极,中间两天考察队与外界失去联系。后来考察队和北京恢复了联系,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他们每人一小段录像。前面的人都跟亲人问好。他出来第一句话就是:“工友们,大家好!”到最后都没提到家人,我既高兴又委屈。可他就是这样,对家人的关爱总是埋在心底。他虽然走了,但他留给我的是温暖一生的记忆。
中国工人的风骨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记者 许晓露
有一次,我到厦工采访,想顺道见见盖军衔。走进车间,有人指着一台装载机说:“盖工在车下”。他从车底爬出来,身上满是油污,看起来有些邋遢。我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位中华技能大师?我不禁多看了几眼,肃然起敬。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还能像普通修理工一样扎根一线,摸爬滚打。这种实诚与勤勉、淡然与超脱,正是一代技能大师的根本,是中国工人的风骨。
盖军衔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拥有一种奉献事业的拼搏精神,一股知难而进的工作韧劲,一份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人生就有出彩的机会。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