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日前撰文表示,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有效性仍遇到了挑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选择、培养一种能够被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调控,又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利率作为央行目标利率。
他指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和手段已有很大改进,开始以多种金融工具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但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有效性仍遇到了挑战:一是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替代产品迅速发展,突破了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宏观调控可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二是随着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基准利率的作用将进一步弱化。
结合国际经验,盛松成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使公开市场操作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SHIBOR、CHIBOR、短期国债利率等都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SHIBOR,在浮(固)息债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同业存款、贴现和转贴现等各类产品定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些市场利率的中长期报价较少,难以形成完整的利率价格曲线,而真正影响总需求的恰是长期利率。
因此,盛松成建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需要选择、培养一种能够被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调控,又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利率作为央行目标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两次调息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整体上浮幅度低于预期,其中,六家大型银行活期存款均执行基准利率,而这些活期存款占金融机构全部存款余额的比重超过1/4。贷款实际执行利率由银行与客户协商确定。
盛松成认为,这种现象喜忧参半,既表明银行已有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又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信贷基本处于卖方市场,银行掌握贷款定价主导权,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议价能力较弱。这与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高、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有关。
盛松成建议,要实现利率政策向实体经济的有效传导,仅仅进行价格改革、放开利率管制是不够的,还应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推进市场准入改革,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增加金融供给。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充分、良性的市场竞争,改善信贷供需关系,使利率政策的调整充分、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