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应邀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越南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连续第三次出席会议,体现了越方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态度。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的标志性工程,这条由中铁六局通过全产业链“走出去”建设的河内城市轻轨,不仅体现了中越双方的团结一心、相互支持,更收获了众多越南民众的热情点赞。
早上6:30分左右,家住河内西湖区的越籍员工阮氏清河早早起床,为小孩做早餐再把她送到学校,自己则选择搭乘轻轨到位于河东的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她说:“自从有了城市轻轨,早上可以节约一倍的时间,出行生活也变得更便捷、更舒适、更经济!”
越南民众乘轻轨出行
过去的河内市,高峰时段的摩托车大军带来的是拥堵不堪的交通,还有极大的交通隐患。自2021年11月6日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河内吉灵-河东线正式开通运营以来,不仅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更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据统计,吉灵-河东线运营2年多来,已累计载客近2000万人次,乘坐轻轨列车的乘客数量持续增长,改变了民众的出行方式。“河内轻轨的开通,给我们带来了绿色出行的新风尚。”河内民众阮氏鸾说。
现在,轻轨已成为河内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轻轨的串联下,栋多郡、青春郡、河东郡有机联通,河内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民众出行更方便,时间有保障,沿线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吉灵区域、泰河站区域、河东站区域形成了多个商业经济圈。
一次“走出去”的大胆尝试
想要让“中国技术”更好地“走出去”,还得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越南河内交通繁忙、道路狭窄,河内轻轨车站所在的区域地震烈度接近0.2g,这不仅对建筑物的抗震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轻轨车站为高架独柱车站建筑设计
技术人员几经优化设计,大胆提出高架独柱车站建筑方案,采取了“建桥合一”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突破了“列车动载由桥涵结构承受”的传统形式,形成了完全用建筑构件取代桥梁构件来直接承受列车动荷载作用的纯框架结构,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建筑上面跑列车”。
不仅如此,建设者通过动、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提出和优化了较高地震烈度(接近0.2g)下车站各类结构构件性能化指标,使得项目的抗震等级达到了8级,让河内轻轨工程更加坚固。
类似这样先进的中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轻轨项目,技术人员成功攻克了三环路深基坑施工、轮胎式汽车吊架梁、大悬臂独柱墩盖梁施工、小半径曲线段单导梁架桥机架梁等施工难点,这些工艺技术在越南建筑市场都是第一次运用。
轻轨项目的实施,也带动了中国装备“走出去”。轻轨项目建设涉及桥梁、铁路、接触轨、通信、信号、供电、AFC、电扶梯等十几个专业,所需设备90%来源于中国。项目严控设备采购关,选取各专业同行最具实力的厂商进行合作,高品质的设备赢得了越南业主的一致认可。
“同志加兄弟”的深情厚谊
乘着轻轨绿色出行看河内风景,视角不同、体验不同。沿线车站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特点,车站内装饰有红色木棉花、黄色斗笠、绿色头盔、多彩奥黛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格调高雅,赏心悦目。
轻轨给当地带来的,远不只是出行方式的改变。轻轨项目开办中越“职工业校”,聘用越南籍翻译、工程师等属地化管理技术人员300余人,累计培训各类技术员6000余人次,项目人员本土化比例高达78%。项目实施以来,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培养了一大批越南籍高技能人才。
中越“职工业校”
轻轨项目秉承“管理国际化、用工本土化”的原则,对当地的人、机、材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大到项目管理模式,小到机械配置,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通过推进属地化管理,也为企业减轻了各方面的资源压力。
“感谢!感谢!”越南籍职工杜德忠紧紧握住项目部职工的手,连声向帮助过他孩子的同事们道谢。杜德忠的孩子突患急性登革热,得知这个情况后,项目部迅速号召全体职工捐款7000多万越南盾。当地雨季遭受台风暴雨灾害,轻轨项目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并为当地民众送去大量救援物资,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面对日常生活的突发情况,中越“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和睦邻友好关系,让新时代跨国合作的建设者们共担风雨,看见彩虹。
在中越人民的共同见证下,以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打造的越南首条城市轻轨,正成为中越深化在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的典范。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将像轻轨列车一样,奔驰不息、行稳致远。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