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多路推进
日前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企业正加快部署,一方面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从而做好工业绿色低碳“加减法”,擦亮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色调。 工业减碳“多管齐下” 在宁夏,传统大型冶金企业宁夏吉元循环发展公司通过对工业尾气、固废等资源
日前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企业正加快部署,一方面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从而做好工业绿色低碳“加减法”,擦亮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色调。
工业减碳“多管齐下”
在宁夏,传统大型冶金企业宁夏吉元循环发展公司通过对工业尾气、固废等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探索出一条循环产业的发展路子。“我们将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转化为燃料乙醇,还产生了蛋白饲料等副产品,不仅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翻了三倍,每年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万吨。”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有类似减排行动的工业企业不在少数。作为碳排放主要领域之一,工业领域减排对全面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日前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16%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碳是关键一环。今年以来,陕鼓集团研发的微风发电系统在榆神工业区创新创业产业园一期顺利安装,可在风力不足四级的条件下发电,提高风能利用率。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将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由0.33吨标准煤/万元降低至0.24吨标准煤/万元。
“节能降碳一方面是节能,即通过技术进步来尽可能节省能耗;另一方面是寻求替代,用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煤炭,通过电气化来实现减少煤炭使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更多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工业节能降碳提效。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等诸多具体举措。此前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也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推动工业节能提效的重点任务。
此外,记者获悉,聚焦重点行业,后续包括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将陆续出台,通过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
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的同时,多方正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
延伸风电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山东,禹城市正抓住“双碳”机遇,围绕当地的风电主轴生产龙头企业通裕重工,引进其下游企业浙江运达风电集团建立北方生产基地。
“今年我们计划在禹城投资3.19亿元,建设禹城苇河二期50MW风电项目。”运达风电集团投资开发部总经理陈敏说,去年6月苇河一期50MW风电项目在禹城市成功并网后,效益良好。预计一期、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为30036万kW·h,按火力发电标煤消耗量594g/kW·h计算,每年节约标煤9万吨,带动绿色能源发展。
不止山东禹城,放眼全国,内蒙古包头市今年将实施83个新能源制造项目,形成风电、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加快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重庆将进一步壮大节能环保装备规模,打造清洁能源及储能产业特色优势。
展望下一步,绿色低碳产业将持续壮大。《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既可以为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产品、装备等支持,也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表示,要抓住节能降碳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扩大新能源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市场规模,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激发企业低碳转型内生动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要坚持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表示,需充分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例如,推进实施行业总量控制,将降碳纳入清洁生产体系,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能力,加大财政奖补引导降碳行为,加大金融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碳监管与统计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
毛涛认为,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工业领域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强企业、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认证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碳排放权、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基于市场的正向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参与节能减碳的积极性。
“要立足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际,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发挥绿色制造示范项目的作用,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带动更多工业企业、园区的低碳转型。”毛涛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