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片头实景在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拍摄

AI摘要

奔腾而出的钢水形成一条条金色铁流,顺着蜿蜒曲折的河道缓缓流动,汇聚成“钢铁脊梁”四个金色大字。11月29日,中宣部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在中央二套节目正式播出,片头这极具气势的现场浇注场面正是在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拍摄完成。 中宣部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片头实景在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拍摄 9月下旬,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接到集团拍摄“钢铁脊梁”铸字任务后,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经过7

奔腾而出的钢水形成一条条金色铁流,顺着蜿蜒曲折的河道缓缓流动,汇聚成“钢铁脊梁”四个金色大字。11月29日,中宣部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在中央二套节目正式播出,片头这极具气势的现场浇注场面正是在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拍摄完成

中宣部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片头实景在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拍摄

中宣部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片头实景在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拍摄

9月下旬,河北宣工铸铁分厂接到集团拍摄“钢铁脊梁”铸字任务后,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经过7天的连续奋战,于9月29日完成拍摄

虽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再次在电视上看到那奔腾的钢水、钢花四溅的热烈场面,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依然会怦然心动,胸中升腾起身为钢铁人无比强烈的自豪之情。

起初接到任务时,铸铁分厂相关负责人本以为铸成几个大字并无多大难度。9月22日上午,在与央视导演组就要求效果、实现方法、拍摄场地等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后,才发现具体实操与艺术拍摄结合有着诸多困难。比如钢水流向和速度的控制、高温作业下人员和机器的安全问题等都是这次拍摄的难点。最终,河北宣工决定利用消失模工艺制作优势,组织进行试验。

9月22日下午,待央视导演组一行人员离开后,铸铁分厂立即行动,专门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技术组技术员张亮按导演组提供的字体打印出字样;模型组在组长张海明的带领下,全体人员当天晚上加班制作出了接近尺寸要求的“钢铁脊梁”四个字的模型,为浇注试验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顾不上休息,张海明又和造型高级技师赵万春等技术人员,连夜对造型方案进行讨论。如何达到导演组提出的“四个字同时呈现钢水流动”的要求?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月朗星明,灯光如昼。通过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思维碰撞,最终大家的想法达成一致,制定出陶瓷管浇道造型方案。方案确定后,赵万春马上进行造型。由于字的笔划是断开的,他们采用了底部连通的方法保证钢水能流到每个笔划;对于局部非常细小的孤立砂型,通过对细小处进行预填砂等方法,保证了字的清晰度和完整性。当晚,专项组成员就进行了浇注试验,但钢水流动效果不理想。又进行了十几次试验,依然没有达到导演组要求的效果。

专项组成员没有气馁。第二天,他们对出现的问题逐个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按照理论计算,设计出更完善的浇注系统。他们还针对铸型摆放位置低、浇注钢水飞溅等问题制定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们再一次进行了浇注试验。这次他们成功了,看着火红的钢水缓缓流过“钢铁脊梁”四个字时,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时,厂房外秋风徐徐,那一树树金黄、一丛丛墨绿似乎感知到了钢铁人心中的激动,热烈地摇曳着为他们庆祝。厂房内,专项组的成员依然忙碌着,试验的成功让他们信心大增。

接下来的四天,专项工作组成员根据导演组提出的单笔划流动效果要求,组织了笔划浇注试验,尤其是“人”字的浇注,他们采用了瀑布式流动,并且自制了拍摄用的“铁铁脊梁”字模两套和所有笔划。

9月27日下午,当央视导演组看到专项组提供的浇注方案,很是赞同。他们又对笔划字模提出放大的要求。铸铁分厂厂长王庚星在充分理解效果需求后,与导演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提出了既能保证拍摄要求又合理经济的字形尺寸,获得了导演的认可。同时,针对导演组提出的“拍出字在红热状态下的立体效果”的要求,赵万春创造性地提出在砂型预埋钢筋和吊环,印字造型的方法,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孜孜以求,昼夜不舍,一个又一个难题得到解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画面效果,9月28日中午导演组又提出了制作“黄河流动”的造型要求。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专项组成员面前。“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为了完成此造型,铸造专家刁玉虎利用图片描图的方法成功绘制了黄河“几字图”,技术组长刘秀莲和技术员张亮利用现有小型打图机分块打制出2米长的黄河图。模型组接到图纸后,加紧进行“消失模”制作。

造型工作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共完成12箱。在整个造型过程中,刘秀莲、张亮、赵万春对每箱浇注系统进行指导。为保证钢水在造型中灵活转动,他们还在两个笔划铸型中设置了圆柱芯。其中“黄河”的造型工作难度非常大,既要保证钢水在曲折的河道中顺畅流淌,又不能溢出,经过大家商议,采用了双浇道双浇口杯的保险措施,河道采取“上窄下宽”的梯形截面,保证钢水“畅而不溢”。

一切准备就绪,9月29日摄制组一行进行正式拍摄。铸铁分厂对导演要求拍摄的“钢水熔化过程、钢花飞舞、锤打钢铁”等镜头都作了充分准备,使各分镜头顺利完成。

到了最关键的浇注过程,拍摄现场气氛紧张肃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都瞪大了眼睛。

为保证浇注一次成功,铸铁分厂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浇注组长高级技师张海兵来完成。经验丰富的张海兵接到任务后,心情激动不已,但他也感受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将要面临的挑战。夜班结束后,他没有一丝倦意,立刻投入到现场拍摄中。只见,他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一丝细微的变化,精准而仔细地执行着操作,不一会额头就满是细密的汗珠,身上的衣服也都湿透了。

在浇注到“黄河”铸型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目光都聚集在张海兵控制的浇包上。当看到钢水顺着蜿蜒曲折的河道奔向“人”字造型,呈现出瀑布式铁流时,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导演刘永利走出工作室,激动地说:“我们成功了,拍摄的镜头堪称经典,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导演曾巍感慨道:“学习加学习等于成果,沟通加沟通等于成就。这次拍摄我们达到了设计愿望,有10%的镜头超过了预期,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整个过程共历时13小时,拍摄了10组共45个镜头。但就是这13个小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河钢人执着、果敢、担当的精神,以及为钢铁事业贡献力量的浓烈的钢铁情怀。

(本文来自:河北宣工)

买卖新机、二手机
行业展会
学习交流
设备最低价
行业前沿信息
挖掘机
养车维护
扫码加群
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评论(0)
nothing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