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城市的智能工厂,“一键启动”就完成了复工复产
疫情之下,化危为机,要靠创新突围。这些“逆势”发展的企业,无不是掌握着“硬核”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诸多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厚积薄发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动能,背后离不开高新区完善的科技孵化链条支撑。一些企业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信息化手段改进生产线、建设智能工厂。特殊时期,智能工厂究竟表现如何?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此次疫情之中。 只需“一键”启动,即可复工复产 上海一家公司在今年受疫情影响
疫情之下,化危为机,要靠创新突围。这些“逆势”发展的企业,无不是掌握着“硬核”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诸多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厚积薄发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动能,背后离不开高新区完善的科技孵化链条支撑。一些企业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信息化手段改进生产线、建设智能工厂。特殊时期,智能工厂究竟表现如何?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此次疫情之中。
只需“一键”启动,即可复工复产
上海一家公司在今年受疫情影响不能如期交货、不能接新订单时,马上启动了去年刚刚完成布局的数字化车间云平台系统。在此举措下,复工首日,企业通过把工单更多排到自动化线,避开人工密集作业工序的办法,在人员减少66%的情况下实现正常生产。
同样,还有的企业在引入机器人之前,单条流水线上有十多名工人操作12台半自动机械,每班生产3000个外壳,每名工人在8小时内要重复3000次动作。如今,每条流水线上还是那12台机械,但串联者变成了8台机器人。它们沿着30米长的生产线排开,以大约10秒钟一个动作的节奏抓取半成品,迅捷准确地送到下一个工位,并可以连续工作几百个小时不休息。
当然,全机器人车间也并非完全无人,钣金车间原有近150名工人,如今只需30人。他们的角色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机器人的管理者,担负“监工”和“医生”的职责,负责照顾机器人,让其时刻处于最优状态。
智能制造企业加速发力
在青岛一家公司的研发车间,一款新型机器人正“呼之欲出”。这款新型机器人,是以龙门机器人为核心的装车机器人,可用于防疫物资的装车、码垛、出入库等环节,不仅可以解决疫情下的人工短缺问题,同时也适用于疫情之后为企业解决工厂末端工人装车搬运的难点。
近年来,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青岛高新区已累计引进智能制造产业链项目170余个,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智能制造企业正深刻影响着许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第二代港口重载无轨导航AGV项目、泰国卡钳装配检测线项目、厦门按摩椅生产线项目、野外救援机器人项目⋯⋯复工以来,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是一派忙碌景象,技术人员正在对多款产品进行加急调试安装。
据了解,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业向无人化、智能化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启示与展望,目前这家公司的订单量并没有受到疫情的太大影响,多个项目都在加班加点赶进度。
智能智造切换工业发展“高速挡”
在江西一家公司自动化车间里,一台台智能设备飞速运转,机器轰鸣声像极了一曲韵律十足的交响乐。偌大的电镀生产车间里,只有零星可见的几位工人正在VCP镀铜生产线上熟练地操作黑孔机进行镀铜作业。机械手臂忙碌不停,开料、钻孔、电镀、蚀刻、干法、湿法、冲切等工序,精准到位、一气呵成。据介绍,这个生产车间,疫情期间非但没受影响而歇业停产,反而加足马力完成订单。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投入。
工人用数据干活,折射“智造”大变化。在该公司品质部主管叶明春看来,智能化制造的趋势在如今的生产中已经逐渐体现,它不只是智能机器人的运用,更需要通过数据、信息化,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出错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我们公司较于其他传统线路板生产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人工少了、效率高了,在疫后经济复苏的阶段下,优势更为凸显。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不仅能节省原材料用量,还能缩短生产周期,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耗。
专家看点
在国家最近倡导的“新基建”中,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产业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杨文华认为,对中国来说,结合国家战略,一定会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加大“智能制造”的投入,刺激经济发展。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张雷也表示,从长远来看,疫情的发生可能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刺激作用,在商用领域,它使得行业内外开始重点关注这个巨大的市场,而在制造业领域,也会增强企业‘机器换人’的意愿,因为通过这次事件人们会意识到机器人能够很好的克服人类本身的脆弱性,能够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去工作。(文章来源:半岛网、井冈山报、ITES深圳工业展、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