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认可度大幅提升 大数据产业还会有怎样的发展机遇
近日,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动企业、学校复工复产复课,工信部办公厅公开向单位组织征集一批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民生保障、复工复产复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优秀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拟在遴选后向全国宣传推广。 目前,大数据在疫情态势研判、传播路径分析、精准防控及后续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大数据正成为防控疫情的新型作战力量。事实上,一些大数据企业已经开发了各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
近日,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动企业、学校复工复产复课,工信部办公厅公开向单位组织征集一批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民生保障、复工复产复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优秀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拟在遴选后向全国宣传推广。
目前,大数据在疫情态势研判、传播路径分析、精准防控及后续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大数据正成为防控疫情的新型作战力量。事实上,一些大数据企业已经开发了各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APP工具,比如,“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疫情数据实时更新系统”“发热门诊分布地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等,这些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公众做好自身防护、阻断疫情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数据支撑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以“新冠肺炎的防控和医疗救治”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表示,疫情期间,大数据技术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特别积极的作用。
吴曼青提出,前期基础电信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聚焦一些重点地区、重点省份,特别是聚焦关键时间节点提供了人员的流动信息以及疫情态势。风险人群感知大数据平台用于对疫情发展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发了密切接触者测量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发了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极好实现了保障和调度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一些科技企业研发了各种各样的红外测量设备,包括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快速识别谁是发热后患者,这样有效地增加了流动的速度,提高了检测效率。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研发了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的手段,提高诊断效率。包括在武汉的智能无人投送系统,特别是在金银潭医院以及重庆地区开展了一些无人的非接触式的物资的投送工作,降低了投送感染的风险。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免费的算力,支撑药品的筛选以及病毒疫苗的研发。
吴曼青表示,针对支撑企业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大数据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是要对于复工复产目前的态势、人员的流动情况、物资供需的对接,用工对接,以及运输的调度的情况,利用大数据,做实做细做落地,落实好总书记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指示要求。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一些新技术,一方面支撑疫情防控,一方面支撑复工复产,进一步致力于公共应急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发挥更多的作用。
大数据分析疫情下的人口流动
日前,中国联通大数据发布《全国复工复产分析报告》,解读各地区如何统筹安排,以及具体成效。中国联通结合联通大数据位置(职住)分析模型以及智慧足迹人口时空流动模型,建立省、重点地区、重点城市三级区域维度,从返程动态、实际在岗洞察、出行活跃强度、可安全复工人群预测四个方面,对疫情背景下的全国复工复产状态进行分析。
据统计,截至2020年2月23日,全国已有近七成人口返回常住地。其中,吉林省返程率最高,达到79.53%;浙江省返程率最低,为43.68%;而在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中,广东省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整体返程进度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从城市视角来看,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26城返程率过半,其中,重庆、天津、长春返程率最高,武汉返程率最低。杭州由于此前企业复工严审造成返程率较低,但经放开复工审批后,返程率明显提升。
疫情形势向好的同时,居民出行强度的变化也释放出城市活力恢复的积极信号。据中国联通大数据推算,2月23日当天全国整体出行强度已恢复至春节前一个月平均水平的近八成(这里的出行强度为当天出现在该城市的总人口中存在一定程度位移的人口占比)。
从各城市出行强度统计发现,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出行强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长沙、成都、西安、南京、福州的出行强度最为活跃;而通过与节前出行强度进行比对发现,乌鲁木齐、武汉、哈尔滨目前出行强度较节前差距较大,未来可能会有较大的出行压力。
通过对各地每日人口流动情况进行监测,预计一周后,全国可安全复工人数将新增3535万人,两周后新增3838万人。两周后广东省稳定人群数将跃居第一,浙江省将在第二周后迎来高峰。
整体看来,当前全国整体返程、实际在岗情况均处于稳中有序的增长态势中,短期内各地企业将会出现短暂的用工缺口,在疫情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会大幅缓解,复工复产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各地区情况来看,各省、市间受疫情、交通等不同因素影响,复工复产进度略有不同,但未出现明显分化;从出行强度看,居民出行活跃度正逐步恢复至节前水平,城市渐显活力。在全国齐力抗“疫”的背景下,城市正在迅速重新释放生机。
大数据助力科技战疫进行时
除了人口学数据,医疗行业沉淀的海量数据也在疫情期间找到发力点,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循证医学、影像组学等技术和学科的共同作用下,发挥辅助诊疗、提高效率的作用。胸部CT影像是判定新冠肺炎病例的重要依据,近日,腾讯人工智能CT设备已经部署在湖北最大方舱医院,数秒之内就可以帮助一线医生识别新冠肺炎,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
基于医疗影像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设备,作为人工智能医疗版图中相对最成熟、落地最快的领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确实充当了排头兵。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的东软医疗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等都快速上线,响应临床诊断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释放数据效能,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表示:“下一步要会同多部门,加强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多渠道、多种类、多维度数据的整合,提升大数据技术支撑疫情防控的能力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疫情正在驱使甚至“迫使”政府、企业、社会管理部门全面数据化,大数据等网信技术加速下沉到基层,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国铁集团负责人透露,疫情期间,国铁集团运用12306售票大数据资源,配合地方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协查确诊病例乘坐火车时车上密切接触者,还利用大数据分析货运需求,安排错峰返程运力,动态增减列车。同时,加强信息共享,解决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问题,不仅对当下抗击疫情至关重要,对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航天云网官方网站资讯频道,平台动态、行业观察、每日快讯,还有关于5G,物联网,区块链等热门话题,你想看的都在里面!
(来源:光明网、东方网)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