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留在柳州!”柳工原副总经理杨冠淼获“最美支边人物”
7月22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81岁的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冠淼获评“最美支边人物”,成为唯一来自广西的代表。 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冠淼 1956-1969年,8000多位上海工人和家属,背井离乡来到西南边陲,支援新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杨冠淼就是其中的一员。60年的时光,他从一名普通的上海工人,成长为广西柳工的技术骨干和高级
7月22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81岁的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冠淼获评“最美支边人物”,成为唯一来自广西的代表。
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冠淼
1956-1969年,8000多位上海工人和家属,背井离乡来到西南边陲,支援新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杨冠淼就是其中的一员。60年的时光,他从一名普通的上海工人,成长为广西柳工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而他为之奋斗的柳工,也在荒地从零开始,崛起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世界工业装备行业的一流企业。
从零开始,荒地上建起现代化工厂
杨冠淼出生于1938年,是江苏徐州人。他从技校毕业后,招工进了上海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当了一名钳工。1958年,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召开动员大会,将抽调一半的人员和设备到广西柳州一个新的工厂。
最初的柳州工程机械厂
“我不留在上海,我要去柳州。”年仅20岁的杨冠淼作出了人生的选择。这份坚定,源自一个宏大的理想:要支援广西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工厂。随后,他随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的职工和家属共500多人,分批来到柳州。
最初的柳工厂址——柳州西郊的“龙腾背”
提起初到柳州时的情景,杨冠淼的印象依旧非常深刻:他们来到选定的厂址——位于柳州西郊的“龙腾背”,当时这里还是一片长满茅草的荒地,离市区有5公里多的路程,很偏远。
不过,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工人们气馁,大家用竹子搭起了简易厂房,并开始自制设备,柳工的前身——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就这样建了起来,柳工的发展征程也由此开启。
克服重重困难,包括杨冠淼在内这批上海工人提前20天完成了第一次生产任务——为刚刚兴建的柳州钢铁厂建造两座255立方米的高炉,这是广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近代化炼铁设备。之后两年,他们又为西津水电站制造了1000多吨的闸门。
柳工为西津水电站制造的1000多吨闸门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建工部、自治区的支持下,柳工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厂房,设备、技术渐渐成熟,形成机械生产能力,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初具雏形。
摸石过河,制造中国首台装载机
1965年,一机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进口了一台日本生产的125A装载机样机,经过积极争取,一机部将试制装载机的任务交给了柳工。
随即,当年任柳工党委书记兼厂长的李郁带着一批技术人员奔赴厦工学习取经,杨冠淼就是其中一员。当年9月,他们终于从厦工带回了样机图纸,装载机试制工作在柳工全面铺开。
柳工党委书记兼厂长李郁带领技术人员奔赴厦工学习
1966年,柳工人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在国庆前夕将Z435轮式装载机试制成功,取名为“东风”。然而,受形势影响,柳工随后停产了。杨冠淼找到厂领导,提出装载机要尽快通过国家鉴定,合格之后投入生产。不久,这台装载机被运到当时北京的郊区通县,要在那里进行3000小时的施工试验。
柳工“东风”Z435轮式装载机
当时,杨冠淼和另一名同事参与试验,后因同事有事先行返回,试验基地就只剩下他作为柳工的代表。“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而且又是在郊外,一旦气温过低,水箱结冰,就有可能冻坏机器。”杨冠淼说,自己像保姆一样呵护着这台装载机,每天试验结束,他下班后都要先放掉水箱的水,再加上热水对机器保温。就这样,他在北京坚持试验了两个多月,终于完成试验。
1968年,Z435轮式装载机通过了国家的鉴定,标志着“中国第一台装载机”正式诞生于柳工。随后,Z435投入计划生产,一经投放市场,立即成为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机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柳工Z435投入计划生产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柳工又开始设计和制造高水平的大马力装载机。1971年,中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在柳工诞生,当时被称作Z450,于这一年底通过专家鉴定。Z450比Z435更先进,操作更灵活,速度也更快。我国工程机械从此开始了追赶世界产品的步伐,柳工的装载机系列化、专业化生产从此开启。当时,杨冠淼是领导小组副组长,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柳工Z450
扎根广西,立志打造“世界柳工”
1975年,柳工的产品因被国家定位支援亚非拉地区的援助物资,第一次走出国门。不久,杨冠淼参加了中国进出口公司组成的技术服务组,赴圭亚那进行技术服务,成为柳工第一位出国人员。
一位圭亚那工作人员曾开玩笑说:“中国的工程机械如果是长颈鹿,那英国产的机械就是雄狮。”杨冠淼将这个比喻带回了柳工,通过这个机会,柳工开始认识自己与国际一流产品之间的差距。
从1975年起,除了装载机系列化进程继续推进,柳工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开发更多样化的产品,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逐渐打造为“世界柳工”。杨冠淼开始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主抓产品开发、质量和组织生产等,后来又主抓销售,直到退休,肩上担子越来越重。
“他把厂子当成了家,每天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就出门,骑着单车看遍每一个车间,直到晚上11时才回来。”女儿杨维娟说,父亲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只把家当成宿舍和食堂,而把所有热情都给了这个厂和厂里的人。
亲历了柳工的步步发展,见证了柳州成为工业发达的现代宜居之城,杨冠淼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他说:“广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选择留在柳州!”多年来,他一直住在柳工职工生活区,女儿杨维娟、外孙刘仁卿也先后进入柳工工作,留下了祖孙三代柳工人的佳话。
杨冠淼还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年轻一代继承老一代柳工人奋发图强的精神,锐意创新,早日实现达到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