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叶京生:中国企业为什么需要转型?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在《企业的性质》这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规模的边界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成本理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换句话说,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则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企业;而当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在《企业的性质》这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规模的边界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成本理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换句话说,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则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企业;而当两个边际成本相等时,企业就丧失了竞争力,因为无利可图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科斯因此获得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这篇论文是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企业都希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图片来自网络)
企业都希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就是扩大规模,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规模的扩大能给企业带来如下优势:
1. 随着交易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制造成本更低;
2. 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
以上道理似乎显而易见,为此很多中国企业家一直痴迷于扩大规模,甚至把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某个领域的世界第一做为企业目标和愿景。可是,从《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却在不断降低。换句话说,规模并没有给中企带来预期的红利和竞争力的提升,相反,规模还让很多企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企业在100人规模是盈利的,到了10,000人的规模反而出现亏损,是什么原因导致组织的“规模不经济”呢?
事实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拖了企业效率的后腿,那就是协同。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同时又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区块分割现象,实际上就是协同失效。协同理论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的,他在深入研究激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在合作现象背后隐藏着某种更为深刻的普遍规律,即协同作用:一个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产生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宏观上则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当人们把协同理论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对比之后发现:各种宏观事物普遍存在有序与无序转化的现象,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SYNERGY,协同增效作用(图片来自网络)
在企业组织系统内部,每个部门和个体若能呈现出协同现象,整个组织就会和谐、有活力,各方力量汇聚成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反之则互相拆台、彼此掣肘,整个组织呈现出混乱状态,内耗增大而导致失败。一个人的公司协同效率最高,管理成本最低,但一个人能力和资源都有限;人多虽然力量大,但组织协同既创造价值也需付出代价,必须提高组织协同效率,降低协同代价,才有可能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实现价值创造和规模效应,即1+1>2的效应。
1985年,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四年中花费约47亿美元,收购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荷兰福克飞机公司,戴比斯金融机构等公司,并控股了欧洲航空公司空中客车。可多元化给集团带来了35家子公司,彼此之间缺少协同,让公司走到了生死边缘。无奈之下戴姆勒公司开始关闭那些亏损公司,将专注点重新回到汽车领域的核心业务,并于1998年5月并购了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可是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每年节省30亿美元的经营成本,反而带来很多协同问题,导致克莱斯勒在美国市场份额下滑,还出现了严重的亏损,股价一路下滑,直到2007年8月戴姆勒公司把克莱斯勒的股份卖掉。
无独有偶,2007年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收购了英格索兰公司的路面机械。表面看来,这次收购的战略非常正确,英格索兰的路面机械与沃尔沃原有的土方设备是强强联手,形成了很好的优势互补效应。可是这块新收购来的业务却在接下来的几年急剧下滑,路面机械的市场占有率比收购前下降很多,根本没有显示出规模效应,成为一次不成功的收购,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协同。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协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中国企业受此困惑,跨国企业同样面临挑战。
分工的起源是因为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分工的个体之间为了利益的实现而需要别人的合作,从而推动实现整体上更大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层面上的协同。现代企业组织的复杂性导致协同并不一定能实现,协同失效就会造成管理成本提高。虽然分工产生了局部的工业化效率,但损失了企业整体上的系统协同度,表现为组织整体协同失效。当两家规模不同、文化不同、甚至业务领域也不同的企业合并之后,文化的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协同的效果最终决定了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还是规模收益递减这三种不同的结果,说到底还是企业管理的问题,管理的效率不仅来自分工,更来自协同。
很多企业都在谈论转型(图片来自网络)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谈论转型,为什么需要转型?如何转型?在我看来,通过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协同,通过技术手段驱动决策和管理执行的高协同度,提升管理效率,正是企业突破增长瓶颈进行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在新技术浪潮中转型的方向。企业协同主要是解决效率问题,当互联网带来云计算和大数据,一方面使得信息和数据近乎实时地快速共享和交换,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同步与协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现从时间、空间上也全面离散化,突出表现为去中心化和价值多元化,这也导致协同成为企业之间的主要发展模式。
在零售和客户服务领域,由于传统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上升很快,导致企业规模的红利无法兑现,这也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推进企业的数字化协同,提升管理效率,把企业规模的红利最终释放出来,正是企业转型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只能变大,难以变强。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化协同的最大优势就是数据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样企业就有可能突破由于规模扩大而面临的协同效率下降、内部成本增加的瓶颈。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