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重工:走在“智能建造”的路上

AI摘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飞速发展,已跃居世界前列。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用高铁创造出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造福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 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世界高铁潮流,是中国铁路人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结果。然而,世界高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铁路建设者要擦亮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就必须不断创新,持续打造“智能高铁”“更快高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飞速发展,已跃居世界前列。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用高铁创造出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造福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

中国高铁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世界高铁潮流,是中国铁路人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结果。然而,世界高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铁路建设者要擦亮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就必须不断创新,持续打造“智能高铁”“更快高铁”“绿色高铁”。

何谓“智能高铁”?就是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综合高效利用资源,实现高铁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施及内外部环境间信息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实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

智能高铁有三大核心技术,一是智能建造技术,二是智能装备技术,三是智能运营技术。数据表明,截止2017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隧道里程1.5万公里,在建隧道里程0.8万公里,隧道数量、总长度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隧道大国。然而,采用大型机械化配套技术修建的隧道占比不到5%,这与新时代国家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而智能建造正是贯彻新发展观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对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发展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建造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引领者——铁建重工同样吹起了攻克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集结号。

近年来,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肩挑央企担当之责,主导智能建造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助推国内隧道智能建造。同时,作为铁建重工隧道智能装备体系技术带头人,刘飞香带领铁建重工构建了隧道智能装备的技术路线,打造了全工序隧道智能装备体系,向着隧道内无人、无灯、无氧作业的隧道绿色智能建造迈进。

面对机遇 敢挑大梁

今年初,电气研究设计院的秦念稳团队,接到了铁建重工首席专家、中央研究总院院长郑大桥总下达智能建造相关课题任务。

作为电气院副院长,秦念稳可以称得上年轻有为,但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他多年的用心工作、出色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管理能力。智能建造相关课题任务选择他承担,是领导的慧眼识人,也是同事们众望所归。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秦院长说他既兴奋也紧张,兴奋是因为喜欢挑战性的创造工作,紧张是因为这项工作有很多第一次需要去创造。为此,秦念稳各处搜索汇总零星的智能建造知识,初步把握了课题任务的总体方向和技术要求,并多次到项目施工现场考察。他明白,这一任务如若实现,“智能建造”将带领着国内隧道施工技术走向行业巅峰和世界领先地位。

不负挑战 勇往直前

如此重任,从何开始?

秦念稳无论在办公室,还是书房、卧室,都在思考任务实施路线图,这仿佛要在科技的战场上搏一场……

行兵布阵,团队作战,是开战的重要的思路。

秦念稳召集团队成员将任务说明,并在征求团队成员意向及建议后,根据课题背景、规划功能,将成员重整为对应板块的研发小分队。

管理团队,秦念稳一直坚持的理念就是学习能力,每周都会开例会,让大家讨论最近的学习情况及工作进展。他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就在短短半年内,团队从理论到实践,精益求精。研究机器人理论,研究三维重建技术,反复测试数据、反复验算、反复分析找寻理想的解决办法。

攻坚克难,秦念稳带领团队在“智能建造”的路上 “孤单”地行走着,唯有团队的齐心协力与坚持,才让他看到胜利的曙光。团队成员经常为某一方案争得面红耳赤。

据团队成员邓泽回忆,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会议室传出的激烈讨论声,整个楼层里的同事都听得见,大家各抒己见、希望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就这样,一上午的时间飞逝,秦念稳和团队成员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下午继续探讨,终有定论。这时才看见秦念稳端起了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从不逃避,而是选择直面、挑战、征服。

他们说,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想起郑大桥总院长的一句话“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情是干出来的”。正是这种创业实干的文化氛围,激励着每位铁建重工研发人员在挑战与机遇面前,迎难而上。电气院院长邹今检、常务副院长龚文忠也感叹后生可畏。最终,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队,攻破了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

为了生存 更为了理想和远方

七月,炎炎烈日,酷暑难耐。铁建重工第二产业园的调试坪上,三台“机器人”手臂被拨弄着在空中张牙舞爪,秦念稳团队成员进行着紧张的调试工作。

那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台智能建造系列设备进入测试阶段,第1圈测试,相关数据显示全部理想,然后按照先前制定的实验大纲要求反复验证,测试第2圈,数据稍有偏差,就这样一直反反复复……

1圈测试至少1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1点多,经过李建华、李庆和仁小强三人修正系数、反复迭算,数据还是不尽理想。又继续重来,在晌午39℃下又待了长达3个小时,忘了吃饭、忘了喝水。须不知一阵乌云密布,突起狂风,测试尚未过半,一阵暴雨倾盆而下,三把雨伞,两把给了全站仪,一把给了电脑。雨过天晴,湿漉漉的水泥地上仅有全站仪的下方还留有一片干印。

“这么辛苦,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理想?”仁小强的朋友圈里这样问自己。此时,秦念稳正在出差回来的途中,看到仁小强这样的发问,他立即察觉到团队一定又遇到了难题,年轻团队需要完成如此艰难的课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工作重担,痛苦远远超过了40℃的酷暑高温所带来的煎熬。

当他正在寻思回去怎么开导仁小强,这条朋友圈发来了第一条评论:为了生存,更为了理想和远方。顿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这帮头顶烈日的弟兄们心中始终燃烧着的火把,如苏格拉底所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也如习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们偶尔的一声质疑,不过是年轻人在游泳中换了一口气,接下来,会有更强的爆发力!因为,他们不孤单,他们有着一个坚强的团队,他们工作在一个心怀国家崛起梦想的企业!

同在七月,又一幕触动人心,王斌刚拆开电控盒,准备调试智能建造设备的扫描仪时,突来暴雨,他无暇思考去哪拿伞,脱下红色工装,一扑裹住了扫描仪,护住了设备关键元件。

同在七月,寂静夜深时、昏黄的灯光下,还有那么几个人蹲在设备旁目不转睛地盯着运算中的电脑,克服了浓浓睡意、丝毫不敢懈怠。

这群专注执着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企业的发展,忍着烈日炙烤,无怨无悔。看着自己的产品,王斌情不自禁吟起了诗,“七月艳阳车间驻,苦战半年白成黑,若得佳节三智成,不醉不归庆其生。”

永不懈怠 永远在路上

如王斌所愿,如秦念稳所愿,如团队所愿,如集团所愿,不久后,数台国内首台套智能建造系列设备在铁建重工成功通过验收,国内首个试验点在此诞生,这些设备已经成功应用在铁路隧道建设中,标志着铁建重工隧道智能建造产品在实践中落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内智能建造刚刚起步,铁建重工已踏上探索之路,未来的路上肯定布满荆棘、坎坷崎岖,铁建重工的研发工作者还会继续以创业者的拓荒精神,以饱满的干事创业的热情,以永远在路上的心态,遇山凿路,遇水架桥,专注笃行,敢于创新,筑造智能建造精品,引领智能建造未来。

买卖新机、二手机
行业展会
学习交流
设备最低价
行业前沿信息
挖掘机
养车维护
扫码加群
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评论(0)
nothing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