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突破与创新 三一人把“中国制造”推上世界之巅
从养殖场起步到收获“第一桶金”,从涟源茅塘“双进”转型到如今领军全国,从制造中国第一台37米臂架泵车到加冕世界泵王,从抗冰救灾、地震救援到驰援世界、“龙象共舞”……三一重工的一个个故事,总是涌动着创业的勇敢和创造的激情,涌动着舍我其谁的爱国情愫。 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挖掘机械,中国第一;桩工机械,中国第一;大吨位起重机械,中国第一;成套路面机械,中国第一;移动港口机械,中国第一;煤炭掘进机械,中
从养殖场起步到收获“第一桶金”,从涟源茅塘“双进”转型到如今领军全国,从制造中国第一台37米臂架泵车到加冕世界泵王,从抗冰救灾、地震救援到驰援世界、“龙象共舞”……三一重工的一个个故事,总是涌动着创业的勇敢和创造的激情,涌动着舍我其谁的爱国情愫。
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挖掘机械,中国第一;桩工机械,中国第一;大吨位起重机械,中国第一;成套路面机械,中国第一;移动港口机械,中国第一;煤炭掘进机械,中国第一。为什么三一重工能超越一切,独占行业鳌头?
9月中旬,记者走进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重工总部,亲身感受三一人32年来所创造的一段段传奇。三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赵想章,三一重工副总裁、财务总监刘华向我们介绍了三一集团的中国制造升级路线图和互联网弯道超车战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三一重工泵车成为“世界名片”
在三一集团展览馆,一台黄色车身红色长臂的泵车引起记者的格外关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制37米臂架泵车,它记载了中国工程机械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同台竞技并最终实现逆转的一段历史,也被视为三一“敢为人先、打破恐惧、大胆创新”的活教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还没有掌握研制泵车臂架的关键技术,37米以上的长臂架泵车只能依靠进口。1998年,总工程师、时任三一重工副总经理易小刚带领十几名年轻工程师,全身心扑在37米泵车的研制上。历经几个月的潜心研制,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架泵车终于在三一重工下线。
“臂架长一米,难于上青天”,37米泵车臂架技术实现突破后,三一重工的泵车臂架很快增长至40米、42米、45米、48米、56米、62米、72米、86米……并多次创造最长臂架泵车世界纪录。三一重工也由混凝土设备制造领域的追随者成为领导者,并带动了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如今,乾坤倒转,中国品牌的混凝土设备已达到市场的95%。
关于这台泵车,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烈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与核泄漏事故。灾情危及福岛民众的生命,刻不容缓。当年3月19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和三一重工发函,请求三一重工支援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对1号机组进行注水降温。三一重工第一时间响应,梁稳根当即表示,三一重工可以免费提供所需设备,并愿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当年3月27日12时45分,62米泵车抵达福岛核电站指挥中心。3月31日12点,三一重工泵车正式开始为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注水降温。第一次注水之后,反应堆的温度就明显下降。社会各界绷紧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
三一重工还对62米泵车进行了改装,在臂架末端加装了摄像头和辐射传感设备,从上空对核电机组情况进行全方位探测与监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日方工作人员的安全。中国品牌62米泵车驰援福岛核电站,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日方救援人员、日本媒体和民众给泵车起了个外号叫“大长颈鹿”。三一重工泵车也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世界名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参与救援的仅有2台泵车,一台是三一重工62米泵车,另一台是德国大象泵车,其制造商德国普茨迈斯特一年后成为了三一重工大家庭的一员。
紧邻37米臂架泵车,矗立着一台超高压混凝土拖泵,它也是三一重工大家庭的功臣。2002年9月21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顺利封顶,三一泵创造了406米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纪录,这是单泵垂直泵送纪录第一次归属中国企业。此后,“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上海中心、广州新电视塔、天津117大厦、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592.5米)、广州东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日本阿倍野中心大厦、俄罗斯联邦大厦……这些世界标志性建筑一次次见证了三一重工挑战世界高度的征程。
2014年6月15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三一重工超高压混凝土拖泵成功助力其580米主体结构封顶,随后又成功将混凝土泵送至620米的世界新高。仅靠一台拖泵就完成了如此高度的混凝土泵送,这在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三一重工也由此完成了从“中国泵王”向“世界泵王”的跨越。
“在中国,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300米以上高楼有80%由三一泵送设备参与建设,500米以上高楼全部由三一重工的泵送设备参与建设。”赵想章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三次战略升级
源动力是一个“敢”字
梁稳根或许不会想到,短短三十几年,不但实现了从养殖场放飞的梦想,而且在全世界烙上了“中国印”。这一切的源动力是一个“敢”字,源于打破恐惧与时代的思维定势。
1985年,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四个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打破了自己的“金饭碗”,选择了辞职创业,一起贩过羊、销过酒、生产过玻璃纤维,但始终找不到出路。1986年,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凑来6万元钱,在家乡涟源茅塘道童村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巧合的是,“涟源茅塘”与“梁袁毛唐”读音十分接近,似乎涟源茅塘30年的等待,只为这四个传奇的年轻人。
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得到了快速发展。1991年,涟源焊接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并正式更名为三一集团。同年,向文波这位后来被称为“三一战略第一人”的合伙人加盟。之后,董事会提出了三一历史上著名的“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历经三十多年的艰难与困苦、创新与奋斗,三一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在梁稳根的老家涟源道童村,那栋他们点燃第一灶创业炉火的养殖场已变得老旧斑驳,但三一人从那里起步的梦想却日渐清晰……
“三一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战略的成功。当年的‘双进战略’转移,使三一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一位了解三一重工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18年后的2012年,面对行业发展放缓、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三一再次提出‘双进’决策,即进入更大的城市——北京,进入更大的市场——国际化市场。同时,依托主业,实现了相关产业的齐头并进。”
谈到2012年5月份至2016年底的机械制造行业低迷,赵想章感慨万千,他说:“虽然很苦,但三一人能苦中作乐、坚持不懈。这轮行业调整给了三一重工很多历练,让三一人更深刻地了解到市场的变化、创新的重要性、客户需求的理念以及信息化打造的实际意义,极大提升了三一重工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五年时间的磨砺,三一重工主营业务大幅回升。”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收入232.8亿元,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46.81%。当年,三一重工以634亿元市值排名榜单第152位,雄踞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之首,市值总量超行业市值排名第二、三位的总和。2017年,三一重工再度实现了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64.67%、928.35%;2018年上半年,三一重工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再度实现了46.42%、192.09%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三一集团提出了“新时代、新三一”发展战略:在立足装备制造主营业务的基础之上,以新能源、金融投资、住宅产业化、工业互联网、军工、消防、重卡、环保自卸车等新业务为突破点,积极探索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培育打造新动能,实现了企业更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打造工业物联网矩阵
让“中国制造”雄踞世界
五年历练让三一重工完成了蜕变,与全球顶级公司相比,三一人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自己发展的优势。摆在三一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放眼世界,不断改进、优化技术,通过工业物联网打造“国内矩阵”,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赵想章向记者表示,我国工程机械起步较晚,经过多年发展,销售规模虽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国际化布局、全球品牌知名度、核心技术研发(自制率)、代理商网络、产品多元化等方面,较海外巨头(卡特彼勒、日立、小松)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过,三一重工通过并购、合作,与海外巨头实现“亲密接触”。
三一重工历史上首次海外并购事件发生在2012年,收购了德国混凝土泵生产商普茨迈斯特的全部股权。三一重工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是中国以外的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在业内素有“大象”之称,这起交易因此被称为“龙象共舞”。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是,这场闪电并购,双方洽谈合作仅用了半个多月时间。这次战略性并购,让三一重工的国际化将至少提速五年。强强联合,产生了新的全球混凝土泵送行业领导者,改变了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三一重工也一直在工业物联网上做文章,带动整个机械装备行业做数字化管理,试图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内矩阵。三一重工通过ECC(企业控制中心)技术在公司产品的深度应用经验,结合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孵化成立了工业互联网的先行企业树根互联。目前,三一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是中国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三一重工由传统销售模式向互联网、物联网销售模式转型,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三一的18号智能制造车间让人大开眼界,绿树高耸,流水潺潺,完全打破了传统制造车间脏乱差的印象。这里还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车间,最快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经过2012年以来行业调整后,三一的国际化业务进一步拓展,更多精力放在印度、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需要高速建设发展的地区,通过全球布点有效对冲行业周期性。截至去年底的三一出口额占销售额的35%,创历史新高。”赵想章进一步表示,三一重工与海外巨头拉近距离,就是在布局另外一盘棋——拥抱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一是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保持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重视研发人员培养、引进及激励机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有效缩短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周期;二是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营销、服务、人力等所有业务在线上完成,实现所有业务数字化,极大提升生产、管理、监控效率。”他说。
当前背景下,走出去的三一会面临什么冲击?三一人又如何与世界互动呢?对此,赵想章向记者表示,“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竞争方面,三一重工与世界顶级巨头的技术水平非常接近,绝大数的性能指标没有太大差异;在生产、投资方面,三一重工在美国市场的规模占比不足1%,且其市场成熟需求稳定;在采购方面,三一重工的配件采购主要来自日本、欧洲(德国)。所以,外部因素对三一重工乃至整个行业影响都很小。”他继续说道,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三一重工不但有效拓展了国际市场,还与不少国家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赵想章强调,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近20年,营商环境在不断改进和优化,工程机械行业从企业定点到开放后的国内外自由竞争,体现了国家对全球的开放态度,对民营经济、多元经济的开放态度。有了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只要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创新,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就能大幅度节省成本,提升毛利率。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包括税收政策、人才环境、创新机制、市场环境等均今非昔比,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有着很强的经营灵活性、积极性,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