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照亮世界:三代机组可抗商用大飞机撞击
“怎样保证核电安全?”“中国核电如何‘走’出去?”日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核应急办等组织的中央媒体走进中国核电企业集中采访活动顺利举行,记者团走进多家核电企业、核电站,近距离接触核能。 安全有保障,满足国际最高安全要求,在很多安全指标上超越了现有三代核电技术 核电站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核电站如何确保安全? 记者团跟随专家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华龙一号”模型前,中核集团“华龙
“怎样保证核电安全?”“中国核电如何‘走’出去?”日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核应急办等组织的中央媒体走进中国核电企业集中采访活动顺利举行,记者团走进多家核电企业、核电站,近距离接触核能。
安全有保障,满足国际最高安全要求,在很多安全指标上超越了现有三代核电技术
核电站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核电站如何确保安全?
记者团跟随专家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华龙一号”模型前,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继介绍,假如遇到类似福岛核事故震级的地震,“华龙一号”完全能够抵御。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合研制的“华龙一号”满足国际最高安全要求,全面贯彻了纵深防御的设计原则,设置了较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甚至在很多安全指标上还超越了现有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华龙一号”认真吸取福岛核事故的教训,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以非能动作为能动系统的有效补充,为核电安全运行提供多层安全保障。所谓非能动安全系统,通俗地说,就是在电站完全失去电力供应的情况下,在重力和密度差的作用下,自动开启一系列保护措施,采用预先储存在一定高度的水来冷却堆芯,长达72小时,确保堆芯安全。
不仅如此,“华龙一号”反应堆采用的177堆芯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芯”,在提高发电功率10%的同时,还降低了堆芯功率密度,提高了安全性。
核电站的另外一大风险来自飞机的恶意撞击。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过去设计的核电站一般可抗小型飞机的撞击,“9·11”事件之后设计的三代核电机组都可以抗商用大飞机撞击。
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即便其中一套系统失效了,还有其他的措施来保证核电站安全,这就是纵深防御的理念。中国首次用这种方式来验证核电站的安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具有开发这种验证平台能力的国家并不多。
核电厂最少设有5道坚固防线,万一发生核事故,应急体系将保障不对外界构成危害
在福建福清核电站,记者们冒雨采访。核电站破例安排记者们进入4号机组,让大家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核岛,近1米厚的钢外壳给人带来安全感。
其实,像这样厚实的安全防线不止一条。国家核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姚斌介绍,核电厂最少设有5道坚固防线。第一道,保证设计、制造、建造、运营等质量;第二道,严格执行运营规程,遵守运营技术规范;第三道,自动启动核电厂安全系统和保护系统;第四道,启动事故处理规程,实施事故管理策略;第五道,启动核事故应急体系,进行场外应急响应。
在全世界已经发生的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和福岛3次核事故中,有两次即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都是因为操作人员判断错误和操作失误造成的。所以,花重金培训操纵员,成为安全防线的重点。
在培训楼1号模拟机房,运行一处值长王必勇介绍说,操纵员在业内有一个外号叫“黄金人”,足见其培训投入之大。一个价值上亿元的核电模拟机只能对应一座核岛,而且只能培养十分有限的操纵员。操纵员合格上机后,每年还要定期接受培训和十分严格的考核。
核应急作为核电站纵深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设法在发生核事故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放射性危害降到最低,有效保护工作人员、保护公众和环境安全。
应急中心是一座十分坚固却没有任何窗户的大楼,在指挥大厅,桌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显示屏可以实时监视核电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大楼不仅可以和外界保持通讯畅通,还具有独立的送风系统,储备了可以满足100多人使用一个月的食物、水以及生活用品。一旦在核事故发生后,这里将承担起应急指挥中心的任务,将危险严格控制在核电站内,不对外界构成任何危害。
从跟跑到领跑,从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到技术出口海外,中国核电正成为国家名片
在防城港核电基地,中国广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防城港核电公司董事长胡文泉在报告中用大量图片和数据展示了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苦历程。“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当年仅有1%,就连瓷砖都要进口!”胡文泉感慨,经过我国科技人员奋力攻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连续上升,岭澳一期产化率上升到30%,岭澳二期达到60%,辽宁红沿河达到75%,福建宁德达到80%,防城港一期达到80%,阳江达到85%。
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的迅速提高只是一个侧面,全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最有说服力。“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机组已于2015年5月7日开工,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进入新时代。目前,“华龙一号”已经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自主研制关键设备和部件,设备国产化率大于85%。
中广核防城港核电站总经理陈健介绍,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华龙一号”示范电站已开工建设,据悉,该项目将作为英国布拉德韦尔B(BRB)项目的参考电站,成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另一个起航港。
“能源消费结构代表着生活与社会发展水平,美国居民用电达到35%,而我国居民用电仅占9.7%。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生产和消费了全球一半的煤炭,到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目标,核电应稳妥恢复正常建设,2020年前装机容量5800万千瓦,在建3000千瓦。”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总设计师、院长郑明光这样描述核电的发展前景。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研发列为1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由国家能源局牵头组织,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牵头实施,包括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中核建集团等150余家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以及10余家国内知名高校,30余家研究院所近2万多名科研技术人员参与到CAP1400型压水堆核电机组研发工作中。目前已形成知识产权679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等179项。2015年11月29日,中国知识产权协会主持召开的CAP1400知识产权评审会给出结论:CAP1400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
目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南非、土耳其、巴西等国都对CAP1400产生了浓厚兴趣,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在2015年9月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推介会上给予CAP1400高度评价。
2015年8月20日,“华龙一号”落户巴基斯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出口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专家们预计,全球核电复兴即将开启。截止到2015年8月,全球在运核电机组438台,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11%,其中法国达到75%,美国、俄罗斯、德国、韩国等核电发电量占比均在20%左右,而中国仅有2%左右。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有60多个国家已经和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到2030年新建机组将达到200多台。如果我国能获得其中20%的市场份额,即30台海外市场机组,将直接产生近1万亿产值,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全寿期将产生约3万亿产值,必将对拉动我国经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辉煌历程,成为继高铁之后又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