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在中国前20年的辛勤耕耘,斯堪尼亚的客户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了大幅增长。斯堪尼亚也成为了中国运输基础设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不断扩张的集装箱运输和沿海长途运输方面,而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则是运输管理领域的先驱。1992 年春天,邓小平著名的“南巡”开启了快速增长的步伐。
在这一时期,斯堪尼亚同时也在东南亚和大洋洲几个重要的市场设立了运营公司,包括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
正如斯堪尼亚的一贯作风那样,为客户提供支持始终是重中之重。斯堪尼亚因此在这些遥远的国家派驻了专家,以监控市场条件,并与本地经销商携手合作确保提供令人满意的客户支持。通过及早提供零件和售后服务支持,斯堪尼亚能够确保客户的盈利能力得到最大化,即使其销售才刚刚有所起色。
20世纪90年代,斯堪尼亚卡车在中国沿海随处可见
邓小平在 1992 年春天的深圳南巡消除了中国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朱镕基的领导下持续开展,并对经济和政府进行了重大重组。这为大多数工业领域前所未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运输基础设施的巨大扩张则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斯堪尼亚已经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重卡和旅游客车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地位,”派驻香港 10 年的时任大中华区区域销售经理、现任斯堪尼亚新市场和战略市场项目经理 Torsten Linder 如是称。
“我们今日在中国的声誉很大程度上源自早期 Scania-Vabis 以及20世纪60 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开拓时期的斯堪尼亚卡车获得的令人羡慕的地位,”Linder 先生表示。
“深圳为乘客和货物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跨境运输门户。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沿海区域运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Forefront International(在中国称作“Paciera”)的Jerry Liu 和Louis Wen 对中国雄心勃勃,并且理解中国要求苛刻的新客户对售后服务支持的需求。
按照传统,斯堪尼亚向 Forefront Motors 提供大力支持,在上海、厦门、广州和深圳建立售后服务点,从而确保向斯堪尼亚客户及时供应零部件和售后服务。当时 Forefront 招聘的许多中国员工目前仍然在为斯堪尼亚效力。
与国内制造和进口品牌相比,斯堪尼亚卡车的运营成本非常出色,尤其是在燃油经济性和耐久性方面。在新的高速公路上,许多斯堪尼亚卡车的年度行驶里程超过 300,000 公里。
在整个这段期间,斯堪尼亚在重卡细分市场仍然保持着领导者形象。长荣海运、霍治国际物流等全球物流巨头开始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运营,从而对车辆和安全标准产生了非常高的要求,更倾向于选择西方卡车品牌和重卡。这导致车辆进口增长,并催生了本土重卡的生产。
消防和救援的理想之选
在90 年代末,斯堪尼亚在香港实现了消防和救援车辆方面的突破,通过与 Rosenbauer 和 Bronto 等大型国际车身制造商合作,占据了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
通过以不同的方式在其模块化设计产品范围内组合零部件——多达 30 亿种组合,斯堪尼亚能够以正常生产流程轻松提供定制化的特殊用途车辆。其中一个重要优势便是斯堪尼亚多乘员驾驶室(Crew Cab)。这种驾驶室在工厂生产,完全符合瑞典驾驶室安全标准,是全世界最牢固的驾驶室。
在香港消防开放日上展示的斯堪尼亚4系列消防车
1997 年香港回归之后,斯堪尼亚消防和救援车辆在香港的销售实现了突飞猛进,最终占据了市场份额的 50 %。这为与中国大陆的许多消防队建立关系铺平了道路,从而带来了此后斯堪尼亚在许多中国城市的新细分市场的销售。
暂时的放缓
1999 年,沃尔沃试图收购斯堪尼亚,导致斯堪尼亚的业务活动暂时放缓。从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角度而言,这一放缓令人遗憾,因为中国入世带来了国际贸易活动方面的新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增长。
包括进口车在内的重型车辆的使用呈现爆发趋势,但斯堪尼亚此时却缺乏资源来跟进市场的步伐。在此情况下,部分竞争对手缺乏资源来提供正确的规格,因为未能提供妥善的售后服务支持。斯堪尼亚对这一情形进行了回顾,斯堪尼亚的品牌形象并未受损,但却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方法……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