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井喷” 机械制造企业居多
截至2014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共收集到1526份社会责任报告,相比2006年的32份增长了50倍,占2014年全球报告总数的15%左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井喷式”增长。其中,在报告所涉及的47个行业中,跨多个行业经营的企业与机械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分别为82家和78家,占报告总数的8.1%和7.7%。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截至2014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共收集到1526份社会责任报告,相比2006年的32份增长了50倍,占2014年全球报告总数的15%左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井喷式”增长。其中,在报告所涉及的47个行业中,跨多个行业经营的企业与机械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分别为82家和78家,占报告总数的8.1%和7.7%。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和正德至远社会责任机构1月22日联合主办的“分享责任年会(2015)暨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在会上发布并解读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承波发布了2014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
工信部政策法规司综合处处长郭秀明表示,工信部围绕品牌质量建设、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等重点推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区域试点、行业试点及政府机构相关培训等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和实践,研究新办法、新举措,也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继续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问题,为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数量持续增加 质量有待提升
据了解,《报告》以2014年度1007家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情况及报告管理等内容,辨析出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最新特点及未来趋势。
钟宏武表示,在政府、资本市场、行业协会等力量的推动下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发布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报告在质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客观性、平衡性和可读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调查研究,《报告》总结了2014年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八大发现。一是报告数量持续增长,2014年达1526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力军。其中,共有758家企业为上市公司,占报告总数的75.3%,上市公司构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主力军。
二是报告篇幅略增,内容较丰富,企业更倾向披露慈善公益等信息。然而,从具体议题披露情况来看,相比大气污染防治(34.9%)和水污染防治(33.9%)等“公共”问题,企业更乐意披露社区公益和慈善(77.0%)等信息。
三是报告参考标准多元,但第三方评价不足,可靠性有待提高。仅有61家企业引入报告评级,其中南方电网、中国三星等13家企业为五星级。
四是报告亮点突出,但同质化现象渐显,实质性议题识别不足。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内容设置和形式设计上存在趋同化现象,读者无法很好的辨识企业特征,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议题识别的短板。
五是报告定量数据改善明显,纵向可比性好于横向可比性,国企、外资表现优于民企。
六是报告平衡性表现不足,除部分企业外,整体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仅有598家(59.4%)企业进行了负面数据及案例的披露,其中67家披露6条及以上负面数据信息,占样本企业的6.7%。
七是报告发布连续性较好,发布时间集中在上半年,传播方式丰富,显现出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沟通的迫切期望。
八是报告过程性管理可圈可点,利益相关方参与沟通须进一步加强。大多数评级企业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报告进行传播。但仍有不少企业在相关方沟通与参与方面表现不佳,从相关方调查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客户满意度、员工敬业度等单项调查,就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全面调查尚欠缺。
监管日趋严格 “报告”步入新阶段
通过调研分析,《报告》提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将稳步上升,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来看,资本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需求将日益显现,这一规律也将迫使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好财务报告的同时,愈发重视对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披露。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外资企业的透明经营要求越来越高,外资企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引进母公司成熟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发布针对中国地区的社会责任报告也将越来越普遍。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将继续成为今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新的增长点。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管理将走向常态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预计2015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全面得到提升,主要体现: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和制度势必日益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人员议题筛选和资料汇编势必日益专业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工作从启动、编写到发布势必更加流程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资料搜集和发布势必会日益与公司现有信息系统结合,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将更加实质化、定量化,与公司战略、重大活动、社会热点等结合将成为未来重点。为了突出报告亮点,突显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报告的时效性和可读性,今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将越来越重视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活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以增加企业对社会各方期望的回应,体现报告的及时有效和公司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承诺。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将更加重视发布平台和新媒体的“杠杆”作用,传播形式趋向“社交化”和“移动化”。随着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媒体等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发布仪式或平台越来越多,企业也将期望借助这种形式,提高报告的传播“声势”和影响力。而微信、微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将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和传播带来新的元素。
第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野将更加国际化,不同语言版本渐多、海外报告和专题渐起、对标国际一流报告渐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海外投资持续增长的同时,中资企业也越发重视在东道国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其中发布地区社会责任报告或海外专题,与当地社区积极沟通,即是最为典型的做法。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和当地运营的需要,这一趋势势必将得到加强。
第六,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期望更高,监督更加严格,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进入新的阶段和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在显著提高的同时,投资者、消费者、媒体、社区等社会公众对报告的期望也不断提高,监督也更加严格。今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在报告议题筛选、文字严谨性、数据真实性等方面日益重视,第三方鉴证将迎来更大普及,整合报告有望从“概念”变为“现实”,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
会上,主办方还发布了2014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即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企业社会责任被列为重点领域立法;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考核体系改革,社会责任纳入考核内容;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3.0发布,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责任运动中的话语权;国资委启动《海外中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项目,拍摄首部“责任影像志”;工商联首发《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民营企业成吸纳就业主渠道;中国社科院连续6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韩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位列外企第一;首份《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发布,50%的调查者对当前保险业履责情况给予好评;分享责任中国行开启跨界交流先河,阿里巴巴社会责任“群众路线”获好评;“福喜事件”再掀食品安全问题波澜,凸显负责任产品的重要性;《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4)》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创新高,报喜不报忧依然存在。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