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常态下农机行业如何走出“新路”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首次实施,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4年也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元年”。也正是得益于国家立法、政策拉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刚需,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机工业在1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首次实施,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4年也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元年”。也正是得益于国家立法、政策拉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刚需,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机工业在1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895.8亿元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38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2004年农机行业利润不足23亿元,而2013年已经达到236.92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从2004年的34.3%,激增至2013年的59%。十年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增长4倍,联合收割机年产量十年中增长了335%。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农机制造国与最大农机消费市场。
十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农机人形成了一种发展的惯性思维,大家更加习惯和适应这种快速增长,因而对于市场期待形成了持续的乐观情绪。然而,2014年这种乐观情绪被市场的“清淡”浇灭了。据中国机械联合会统计与信息工作部提供的数据,1-7月重点统计的产品数据看,拖拉机类产品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小型拖拉机同比分别下降7.46%和11.64%,降幅比上月扩大0.12和0.43个百分点;中型拖拉机同比下降6.86%,降幅比上月收窄3.2个百分点。收获机械呈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长7.27%,比上月提高5.79个百分点。事实上,最近两年中国农机工业开始呈现增长乏力的趋势,起初是个别产品增长乏力、总体形势好,后来发展成个别产品形势好、总体增长乏力,2014年则出现了只有极个别的产品、极个别企业火热,大量企业和大宗消费的产品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据分析,这种变化应该不是行业周期性引起的需求变化,应该说这是农机行业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的标志。这种“新常态”的表现是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增长乏力、利润压缩,但农机行业的长期前景仍被看好。当前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农机行业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为“政策市场化、用户专业化、土地集约化”。
第一,政策市场化。
《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补贴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是要让希望购买农机产品的用户,在购置补贴产品范围类的产品都可以享受到购置补贴。把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权利还给农民用户,让消费者具备与企业、销售商议价的能力。一旦让用户具有了采购议价主导权,企业才能紧紧围绕用户、围绕市场下功夫,而不是天天围着政府政策转。企业也可以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市场主体双方自由博弈,使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农民受益、产业发展的双赢效果。农业部农机化司在新任掌门人李伟国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研,为补贴政策的调整做出了相应的准备,相信在大的执政环境影响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问题上,是不会开出历史倒车的。
第二,用户专业化。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给农民带来了利好,一些农民紧抓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的有利时机,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向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发展。2013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3.8万个、农机专业户520多万个。农业部预计,到2015年国内每个县级行政单位都将拥有至少一个合作社,则总数量将至少达到4.2万个。传统农户生产“小而全”,兼业化倾向明显,而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集中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某一领域、品种或环节,开展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且可以促进生产资源要素的资本化,使新型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将推动农机需求和购买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第三,土地集约化。
随着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市民化,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将日益减少。由此产生了“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怎么办?”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流转工作,使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的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农村土地流转变革的大门,随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相关制度的落地,土地流转政策推进进一步扫清障碍,这就意味着农村土地使用权将更大规模的进入流转市场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规模化,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单产。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也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土地流转必然带来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必然会推动大型高端农业机械的使用。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从当前的农机市场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简单制造、供给的“浅水区”,进入到资本、技术投入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深水区”,在政策、用户、土地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多种产品销量下滑,农机行业的“新常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一言蔽之,老路走不通了。农机行业如何走出“新路”?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从“制造”到“智造”,为农机产品贴上智慧的标签。
近十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行业无序扩展,部分企业忙于赚钱,而疏于技术研发,导致目前中国农机行业低端产品严重过剩,而高性能、高品质、高效率的高端产品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新常态下的农机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这更需要我们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凝神静气,农机企业要专注用心制造出优质的农机产品,要锐意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产品。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农机生产企业能够关注转型升级,促进产品由简单的模仿设计向着自主研发创造转型,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数字化的智能装备,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简单逆向设计开发。
农机360网主办的第五届“精耕杯”农业机械行业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用心制造,用心智造,用心服务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主题正是针对当前农机行业现状的最好倡议。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机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的研发与自主创新,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希望更多的中国农机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二是调整企业重心,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
当前我国农机行业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近1万家农机制造企业生产3000多亿产值,前五位大型农机生产企业产值之和仅占24.6%。之前,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企业只要能拿到补贴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未来,需求端产品和客户结构的变化,将使得产品档次低、依靠“吃补贴”的企业淘汰出局。一方面,“普惠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普惠制”下的农机市场将让消费者真正拥有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权利,同时企业也能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市场主体双方自由博弈,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际巨头和跨界资本竞相涌入农机行业,必然带来强烈冲击,甚至是颠覆或重构现有产业格局。相信所有的农机人都不会忽视“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这一行业标志性事件。中联重科方面表示,“这是一次战略性并购,将助推公司迅速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业机械企业,预示着我国农机行业格局由此发生改变,中联重科将引领农业机械登上全球价值链高端”。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企业重组加快,农机企业纷纷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市场是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重要因素之一,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企业战略与之相适应,还会引起关键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变化。国内一位着名的成功学大师说过:“趋势就像一匹马,如果在马后面追,你永远都追不上,你只有骑在马上面,才能和马一样快,这叫马上成功!”农机行业面对新常态“这匹马”,相信企业都会选择“骑马出行”,而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机企业必须调整重心,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在“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来解决”的规则下玩好转型升级的“游戏”。
三是把用户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用户的争夺。而对用户需求特征的把握,是取得客户争夺战胜利的关键。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业公司以及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极大改变了农业机械终端用户的构成格局。与传统的个体用户相比,新型经营主体是专业型的用户,农机需求也从自用向自用与经营并举,以经营为主的方向转变。专业型的用户具有批量采购、面大量广、专业化购买、议价能力强、个性化需求、订制产品的特点。农机市场今后的供需力量将发生彻底变化,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将与农场、农垦系统等大客户一起逐渐成长为农机市场消费的主流势力。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农机企业要把用户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投入力量研发和生产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农机产品,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农机流通企业应由先前的“大众营销”转向“大客户营销”,或许将彻底改变现有的销售模式与渠道分销模式。农机流通企业为此要采取专家式的跟踪服务,要重视这些专业用户的需求特点,密切跟踪其需求发展,根据大客户的需求提供订单式的产品和服务。把握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才能赢得终端客户争夺战的胜利。同时用户需求的满足将倒逼企业产品研发与升级,进而在转型升级的农机行业新常态下引领行业发展。
四是推动生产集约化。
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市民化,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必然会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土地的加速流转形成连片生产,必然要求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农机企业在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寻求走出“新路”的捷径,必然要关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土地以及终端用户的变化。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终端用户的专业化都要求农机生产企业要向产品大型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农业机械的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因此,研发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推动生产集约化,是当前趋势下企业的必然选择。
农机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关注终端用户需求变化,推动生产集约化。唯此,才能实现中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才能迎来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下一个质量更高的“黄金十年”。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