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走向“智慧” 三一集团深化信息化变革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在日前召开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上述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认为,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影响。对于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来说,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打造“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在日前召开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上述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认为,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影响。对于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来说,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打造“智慧三一”已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
放眼全球,当下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国内外制造业正向制造业信息化高级阶段——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综合集成为特征的“智慧制造”方向发展。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们如何由大变强呢?答案似乎已明确的摆在我们面前。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业处在“微笑曲线”的下端,附加价值低。宏观上讲,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体是要培育新的制造模式和新的手段来满足产品的上市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知识,要改善对环境的污染。那么,企业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完成上述变革、提升竞争能力呢?可以说,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已经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
我们如何来认识信息化建设?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以前,企业设计产品时采用画图纸的方式,一款产品需要画1000多张图纸。如果需要改一个小部分则需要20天的时间。而当企业引入CAD软件设计图纸后,同样的修改几分钟就能完成。信息化的力量可见一斑。
这个故事发生在1998年。如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远不止引入一些新技术那么简单。用三一重工CIO何宗东的话来说,“信息化就是企业的神经”。换言之,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渗透到企业运转的各个环节,并形成有机的整体,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而信息化的根基就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从产品研发到资源整合、从人力精细管理到业务财务一体化、从客户关系管理到业绩可视等等。
在完成基础设施智能化之后,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运作流程的评估和优化。基于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识别支持企业战略的核心能力,识别企业支持这些核心能力的流程体系。然后通过与标杆企业的领先实践和成熟业务模型对比,找到自身的差距,进而梳理出公司的整体流程框架。同时,企业根据确定的流程框架,进行IT整体规划,根据业务架构设计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基础设施架构。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三一重工已经于2013年7月15日启动的此项变革工作。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两个重大转型,一是行业中速增长时期对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的追求,二是国际化发展的需求。据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贺东东介绍,基于信息化的流程变革使企业复杂的流程变短,既可提升公司运营能力,又可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很好地适应了转型时期的发展。正是制造商务流程的改善和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的应用,催生了三一的“智慧车间”。营销服务流程的改善及ECC企业控制中心的升级,使员工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可实现在线故障处理和就近派工服务;来自一线客户的庞大数据,为企业的市场战略、研发创新提供参考;甚至,连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火热指数,在这里也可窥见一斑。
围绕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一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制造业变革一直在进行。这是一项复杂的战略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用”各方的持续集成优化。从发展规划制定到创新体系建立,从奖惩政策制订到示范工程推进,从产学研的结合到创新联盟建设,通过各方的努力,让我们的制造业企业“智慧”起来,把握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最终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飞跃。
另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前述会议上强调,制定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抓手。今年重点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02家企业进行贯标试点,力争年底前200家以上企业通过认定。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