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CM首页 | 资讯
首页 资讯 视频 直播
整机 品牌 二手 代理
专题 图片 市场 排行

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现场会召开

2014年6月12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主办,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徐工集团、徐州徐工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以“中国梦 智造路”为主题的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现场会在江苏徐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召开是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精神,推行“智能制造工程”,实施“中国制造2025”。

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现场会现场

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现场会现场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会议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会议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副秘书长王金星、协会办公室主任严建国、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化处处长王建伟,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锁云等领导及来自三一集团、中联重科、柳工、山东临工、山推、国机重工、福田雷沃、厦工、山河智能、抚顺永茂、铁建重工、安叉、杭叉、中铁工程、天工院等行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媒体共100余名代表参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主持会议。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锁云致欢迎辞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锁云致欢迎辞

会议首先由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锁云致欢迎辞,他指出,徐工集团从1989年成立至今,通过不断坚持变革调整、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营业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今年将迎来徐工集团的25周年庆。未来,徐工集团将始终坚定不移地围绕“三个更加注重”经营思想和“千亿元、世界级、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向全球行业前3强的目标全力发起冲击。

在徐工集团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两化融合已成为徐工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特别感谢工信部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徐工集团发展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徐工集团作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致力于两化深度融合,潜心研究和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上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高度重视发挥“两化融合”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各级领导也形成了对两化融合意义的高度共识。

根据工信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问卷评估,徐工集团的两化融合目前处于创新突破阶段,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方向。但包括徐工在内的很多工程机械企业,虽然起步很早,但由于基础薄弱和产品种类较多,离全产业链实现纯粹的智能化制造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的召开,促进行业内关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交流与合作,正如这次会议“中国梦、智造路”的主题一样,通过全行业优秀企业的努力,来实现工程机械行业的强国梦!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他指出: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了连续长时间的滑坡,各企业都感到了市场的压力,许多企业分别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予以应对,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在这里再提两点建议:一是要提振行业信心,要认识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大国的经济基础。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参观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并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但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实现中国梦,装备制造业这个基础必须打牢。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还是技术创新,不掌握科技创新最灵魂、最根本的东西,就掌握不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命运。事实上,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近年来更是在加强本国的制造业竞争力。2010年11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日本政府1999年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这一法规认为,“制造”(指产品的设计、制造)是支持日本的基础。日本经济产业省2000年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为生物、信息通信、机械、化学、能源、材料、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13个产业部门确定了发展目标及其所需要的战略举措。

德国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2013年,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并纳入政府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说明制造业,尤其装备制造业,无论何时都是世界国家的基础。

二是要借市场低迷之时,修炼内功,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和制造核心能力的提升。习近平在郑州的讲话中还用三个“转变”深刻诠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业已释放,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制造业必须利用信息化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与与发达国家相抗衡。

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提出了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上,胡锦涛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观。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2009年起,工信部在纺织等行业启动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又在18个行业开展了评估工作。

受工信部委托,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12年对工程机械行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对21家企业进行了评估。工程机械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不仅受到了工信部有关部门的好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评估,使参评企业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好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我们还准备将在评估工作中制定的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行业标准,以引导企业正确的走信息化之路。

另外,为了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工程院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协会也在组织专家编制《工程机械行业强国战略研究》。《中国制造2025》构建了一个制造业评价体系,希望在宏观上指导上、政策环境上促进我国成为制造强国;两化融合则是在技术层面指导企业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现场参观会的形式,落实工信部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具体实施强国战略,促进行业提升智能制造方面的水平。今后协会还将举办多种形式的现场会和交流会,帮助企业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及管理等方面提升能力,增强竞争力。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化处处长王建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化处处长王建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产业信息化处处长王建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着力打造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保障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此次会议的举办正好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顺应发展形势,行业转型升级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整个行业发展的重点,成为行业内企业获得支持的动力,企业对两化融合的发展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完善,两化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家分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战略眼光;第二类是想做不知道怎么去做;第三类是得过且过,小农意识。只有第一类企业家才能真正把两化融合工作做好,做到实处。当前互联网的创新引发了制造业的变革,可以认为是一场全面的产业革命,产业深层次的革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全行业都应该给予高度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要重新审视当前企业的制度建设,需要高度突出首席信息官的企业制度,还要加强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另外,要充分借鉴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的启示,将我国的两化融合工作做好做强。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做《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分析及行业信息化今后的工作思路》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做《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分析及行业信息化今后的工作思路》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信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贤彪做了《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分析及行业信息化今后的工作思路》专题报告,从评估背景、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方法、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行业两化融合关键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典型企业和典型经验、问题及发展建议六方面对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分析及行业信息化今后的工作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张启亮做《融合•智造•创新》专题报告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张启亮做《融合•智造•创新》专题报告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张启亮做了《融合•智造•创新》专题报告,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徐工集团发展的历史,徐工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徐工未来的发展战略和产业领域布局情况。之后,重点介绍了徐工两化融合工作发展详情,他指出,徐工集团两化融合工作发展历程分行业破冰、整体提升和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徐工两化融合的战略定位是构架基于全球化发展的全价值链信息化平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创造两化融合标杆示范。集团极其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将信息化战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公司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这些机构包括信息化领导委员会、编码委员会、项目推进委员会,集团信息化管理部,公司高层领导参与工作推动。

徐工集团两化融合管理组织架构

徐工集团两化融合管理组织架构

此外,建立了由徐州网络、国内网络、海外网络组成的徐工全球网络作为两化融合信息化设施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专注工程机械行业信息化,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产业链专业解决方案,打造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第一品牌,成立了徐工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水平评估、信息化组织建设、数字化工厂建设咨询和信息系统开发与实施、信息系统运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建设、工程机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运营服务,拥有专业、经验、资源、团队四大优势。

张启亮指出,智能制造是徐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管理信息化与设备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利用各种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构建设计制造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数据信息化、控制自动化的智能制造体系。徐工通过焊接过程机器人化、数控机床联网、信息化节点到工位、总长度达8公里的积放链系统构成了自己的数字化工厂,通过计划排产精细化,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期、准时、高效的自动化物流配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设备自动化运行与监控、切割加工自动化、焊接自动化、喷涂自动化等方式使得产品生产周期缩短60%,焊接质量反馈率下降了90%以上,喷涂漆膜厚度合格率达到100%,一线操作人员数量减少了近50%,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效避免了职业伤害。

所以,只有企业各级领导的共识才是推动两化融合的强大引擎;健全的信息化领导机构才是推进两化融合的组织保证;严格的企业管理、优良的企业文化和高效的执行以及两化融合资金投入、两化融合人才队伍、两化融合通力合作力才是实施两化融合项目的有力保障。

北京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丁德宇做《元工智造平台》的专题报告

北京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丁德宇做《元工智造平台》的专题报告

北京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丁德宇做了《元工智造平台》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元工国际执行系统MES、智慧供应链SCM、智慧价值链VCM以及基于多年积累的智配平台SAW等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成熟产品的详细内容。丁德宇指出,元工智造平台是一种无论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还是飞机、船舶、装备和工程,它们从下单到交付,对订单、研发、计划、制造、物流、供应、质量和服务都进行精益管理的智造平台。同时,对此平台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说明。

会后,与会领导、企业代表、专家进行了合影留念。

会议期间,参会领导、企业代表、专家等应企业邀请参观了徐工智能化装载机基地和起重机生产基地。对于徐工高投入的智能化生产基地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会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应企业邀请参观徐工智能化装载机基地和起重机生产基地

参会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应企业邀请参观徐工智能化装载机基地和起重机生产基地

两化融合概念的形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愈加丰富,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以及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而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在世界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占到10位,2012年的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目前行业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约90万人,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三家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的销售收入均已接近千亿元。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已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则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工信部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开展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评估工作。以评估工作为契机,深入了解、调研、分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围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的目标和要求,解放思想、交流经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评估工作和经验总结,使工程机械行业信息化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再上新台阶,促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12年对工程机械行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对21家企业进行了评估。

行业协会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

行业协会具有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进工业领域各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支持各大协会在本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中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承担起行业信息化组织推广的责任。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的201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总的考虑,行业层面的两化融合工作,主要依托行业协会来推进。行业协会应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开展企业信息化行业示范推广,推进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积极承接政府行政审批转移和委托事项,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完善购买服务制度,规范购买服务管理,管好用好购买服务资金,支持行业协会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积极作为。

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协会组织需要结合自身任务,明确方向,在规划中推动政策有效贯彻落实。

作为政府的参谋和行业发展的服务机构,协会组织需要结合现有成绩,做好评估,在短板中把脉信息化工作要点。

作为行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协会组织需要结合行业现状,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推动行业工作有效开展。

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关键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两化融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工程机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对工程机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总体上已完成起步建设阶段,正处于从单项覆盖到集成提升阶段的过渡时期。为加快这一进程,推动行业两化融合应用效果,必须突破制约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

⑴、提升生产与物流装备数字化水平,构建生产制造精益化管控硬件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为离散型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较连续性制造业更为复杂,制造环节信息化建设难度更大。工程机械产品多为单件、小批量生产,常按客户订单设计,一般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生产,制造过程复杂,重复作业比率低,较难采用自动化流水线或专用自动化工装设备进行生产,客观上使得提升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十分困难。

从调查结果来看,抽样企业生产设备和仓储物流设备的数字化率和联网率均不足30%,处于极低水平,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基础建设的薄弱环节,同时也制约了工程机械行业生产制造精益化的应用水平。提高关键生产和仓储物流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促进生产设备的信息连通和制造协同,提升行业整体制造设备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生产过程管理实时化和透明化、物料和质量管理可控化和可追溯化、生产进度和过程监控的可视化和远程化,是当前工程机械行业实现生产制造精益化管控的硬件基础。

⑵、提升企业容灾备份水平,保障核心系统故障应对能力和关键业务连续性

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深入,绝大多数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均已经完成了包括研发、工艺、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在内的企业核心运营信息系统的建设。核心运营信息系统的建成,在提升企业经营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由于核心数据和核心业务均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维护和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壮性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工程机械行业样本企业完全没有进行信息系统灾备的样本企业占比达到了28.57%,表明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提升企业核心信息系统宕机故障应对能力,保障关键数据的完整性和关键业务系统的连续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旦这些企业因为地震、火灾、雷电等原因造成信息系统停机或关键数据丢失,将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切实做好核心业务系统中关键数据的备份和系统本身的容灾措施,采用高效、可靠的同城或异地容灾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核心业务系统抵抗各种可能安全因素的容灾能力。

⑶、强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提高生产制造精益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一直实行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生产的模式,工艺要求高,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益低下。由于缺乏制造实时监控信息平台导致产品制造过程的信息采集无法实现实时化和透明化,给生产管理和控制造成了不少困扰,包括:缺乏装配档案记录手段造成记录与实际不符;无法实现产品质量追溯;物料管控困难影响生产进度;无法及时反馈车间在制品状况等。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关键工序中FMC/FMS覆盖率、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覆盖率和自动化生产线覆盖率分别仅为39.1%、41.451%和36.56%,全部实现车间作业计划和作业指令自动化的抽样企业仅占比4.8%,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细化到设备的抽样企业为0%,表明了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作业计划和车间调度信息化控制水平还明显不足。

应用符合实际需要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是当前工程机械行业提升企业生产制造精益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关键。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结合ANDON、条码等技术将人员、设备、物料等制造要素整合到生产管理平台之上,通过企业计划层和车间控制层的双向信息流交互,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生产数据的有效跟踪、现场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和物流配送的条码化,实现生产制造作业的透明化,改善生产线的运行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满足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定制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⑷、加强产供销集成,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目前,国内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速发展期。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及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业产能过剩,使得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全球化布局步伐加快,海外市场将成为新增长点。而随着产品全球营销网络的渗透和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供销集成,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水平,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供应链各业务环节的集成运作方面现场物流环节的集成运作覆盖率仅为38.1%,在物流、加工配送、财务结算等方面的业务协同覆盖率仅在30%左右,对于供应链物流动态运转层面的集成应用还相对缺乏。各大企业亟需加快产业链协同应用水平,实现产、供、销供应链更紧密的集成,实现连通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的行业产业链协同平台,促进物料的不间断流动,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显著降低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⑸、强化企业风险管控及决策支持能力,保障现金流安全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和银行信贷政策的紧缩,很多中小企业面对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高额工程机械设备购买价格,出现了资金短缺的烦恼。在这样的背景下,信用销售开始成为制造商和企业客户青睐的主要模式。目前,国内许多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商,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玉柴重工、柳工集团、山推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

随着工程机械制造商信用销售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销售业务虽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市场销售业绩,但也为企业未来的资金回笼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可预测性。为保证工程机械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背景下更好成长发展,加强采购欠款、融资租赁、按揭放款、客户应收等在内的信用销售风险控制,实现对财务、销售、采购、生产的经营风险决策支持,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建立实时高效、统一、全面的风险控制业务分析视图成为了现阶段企业生存发展务须解决的问题。

从此次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综合决策、企业预测预警和信誉建设等相关业务的决策支持力度均不超过40%,表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企业风控业务决策支持能力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信用销售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成为后续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深化应用的一个发展方向。

基于企业现有各信息系统(如ERP、SRM、CRM等)的多维数据源,对融资租赁、分期、按揭等核心信用销售业务进行应用开发和应用整合,实现风险管控相关的产、供、销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控制,实现信用销售新业务模式下的风险控制分析、售后服务分析和资产运营分析,将有效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预警和决策能力,确保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持续良性发展。

⑹、探索物联网创新应用,提升产品信息化水平

在管理信息化逐步发展的同时,工程机械行业产品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大步迈进,物联网技术应用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又一发展维度。目前,工程机械产品正逐步从单机智能化/信息化向机群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从此次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大中型企业产品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远程监控、备品备件和故障维修方面,覆盖率分别为60%、65%和80%,而在产品物流、使用培训、资产保全、二手交易方面仍相对欠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州重工等企业已先后实现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工程机械产品的工况、地理位置及环境参数等信息,采用2G/3G等移动通讯技术实现信息的高效、可靠传输实现了海量实时机械工况信息存储及处理。

目前,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自动化人机和谐智能制造系统正逐步将工程机械生产、经营和管理带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应该继续加强基于物联网的两化深度融合新模式在工程机械行业产品信息化的创新应用,逐步实现工程机械性能监测、健康评估、故障诊断、智能维护向产品物流、使用培训、再制造、二手交易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机群优化调度等智能云服务的延伸应用,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机械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大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我国已经出台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知识不断融入制造过程以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实现拟人化制造,目的是使制造过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并将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和排放。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两化深度融合呈四大新方向

面对以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引领的智能化制造新趋势,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的必然选择。要抓好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等四项重要工作。

徐工两化融合整体推进情况

徐工集团两化融合工作在行业内起步最早,是两化融合实践的开拓者,是两化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者,是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徐工目前处于两化深度融合阶段,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应用和模式创新等水平和能力一直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2010年被国家、江苏省和行业分别评为两化融合示范标杆企业,2013年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2年)”荣誉称号。

1、徐工两化融合整体推进情况

徐工集团两化融合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行业破冰、整体提升和深度融合三个阶段。

行业破冰:在“九五”、“十五”期间,受当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一片空白,徐工已经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破冰前行。1996年开始推行FourthShift、ORACLE等MRP、MRPII系统的实施;1999年成为国家“863”计划CIMS重点推广应用企业和国家“863”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2001年开始实施国家“十五”“863”一期重点项目“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机群智能化路面施工机械”等,开始使用有线/无线数据自动交换技术、工作状态监控技术、在线检测、车辆负荷传感自动变速等先进技术在大吨位汽车起重机、摊铺机、搅拌站等主机上的应用,开发出了大型施工设备的智能化机群。

整体提升:“十一五”期间是整体提升阶段,徐工信息化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信息化在各领域显效发力。2008年成立集团信息化管理部,2009年全面启动徐工集团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整理物料、BOM、工艺路线数据共计220万条,提炼管理DNA339个,开发程序1086项,覆盖14家单位,项目规模巨大、涉及面广、系统复杂度高,在实施范围、深度、周期等方面都创造了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标杆。项目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制造技术、研发模式的结合,建成一流的精益管理平台,实现研发数字化、制造生产柔性化、管理流程可视化、管理方式网络化、运营管理精益化,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支持了徐工机械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企业综合应用集成,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灯塔”。

深度融合:自实施“十二五”战略规划以来,徐工集团开始两化深度融合实践。公司更加重视信息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倍增效应和拉动作用,突出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企业的推广和普及,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在研发平台、制造平台、采购平台、市场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突破了一批占据行业制高点的高端产品和核心专有技术,打造出世界级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化制造体系,系统性推进信息化管理、专项工艺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检测平台建设等核心攻关项目,成就一系列奇迹,完成一连串创新超越。2011年,徐工集团被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荣获行业唯一的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160至1200吨大型全地面起重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信部2011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名单,“千吨级超大履带起重机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2012年,公司最新研发的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12吨装载机、第四代全智能筑路机械等“三高一大”产品,形成了批量制造和批量销售,以高端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全球垄断,形成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最具代表性的最新技术制高点。

2、单项应用情况

研发设计方面,90%的产品实现了CAD二维设计向CAD三维设计的转变,广泛使用Pro/E、ADAMS、ALGOR、AMESIM、Ansys、CoDeSys等一系列先进的产品研发、分析和管理软件,建立了Intralink协同设计平台,支持远程异地协同设计,利用SAPPLM系统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研发设计向虚拟设计、数字化样机方向发展;在CAE领域中,成立了专业的分析仿真部门,推行CAE在工程机械产品中的应用,在结构分析、疲劳分析、机构运动仿真、流体分析、热分析、机电液一体化仿真等方面进行了大范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工程机械标准件库、原辅材料库、模型及图样库,结合权限管理、加密环境,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知识资源的最大限度共享;改造传统技术知识库管理手段,实现零部件图册、操作手册等文件的电子化,通过与研发系统的集成,同步更新模型与文档。

生产管理方面,徐工目前已实施完成ERP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MES)。利用MES系统实现作业计划闭环管理、物流配盘与拉式配送管理、全周期质量管理、智能设备监控与管理、关重件数据自动采集、产品档案自动生成、现场问题及时预警、生产报表自动生成,结合ERP系统,深化物料管理、高级排产等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

生产制造方面,通过应用DNC和CAM,实现关键数控设备及大型加工中心的联网,实时掌握生产状态,自动监控和记录设备状况,对车间现场进行网络化监控和可视化管理。通过MES系统终端,实现作业指导无纸化、生产进度反馈及时化。在生产现场大量应用了工业机器人、AGV小车、积放链、智能料架、安灯系统等新型自动化技术,利用生产能力平衡系统、配送系统、看板管理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柔性生产制造水平。

企业管理方面,通过实施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建设完成7大系统共16个模块,通过自主开发,实现了对企业管理层面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备品备件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的全面覆盖。

营销服务方面,公司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战略导向加速了信息化与营销服务的融合。营销服务信息化建设本着“垂直平台、水平整合、移动应用、智能分析”的规划原则,建设完成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移动CRM、营销服务门户Portal、商业智能BI、呼叫中心CallCenter和经销商管理系统DMS在内的立体化、全方位信息系统格局,覆盖市场、销售、服务、备件、经销商协同等5大业务功能模块,并在公司总部建成一个全局呼叫中心和一个智能决策中心,实现了公司总部、营销中心、经销商、服务商、供应商的多级业务协作和管控。大力推广销售漏斗模型指导销售过程管理;主动引入基于条形码的备件仓储管理体系,规范备件出入库管理;建设400分布式呼叫中心,实现了代理商直接进行派工和回访。

加速开展营销服务国际化进程,2012年,完成海外营销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公司进出口业务和海外经销商进行管控,覆盖巴西、印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五个地区的经销商;建设完成巴西呼叫中心系统,实现巴西客户服务本地化。

供应链管理方面,2011年7月,建设完成工程机械行业首家集采信息化平台,并成立了独立的物资供应公司。各分子公司的年度、月度计划,批次计划,送货计划与供应商、外协单位实现了全面集成,并通过物流管理系统的延伸,实现了与供应商的协同运作。目前,徐工和宝钢、上柴等500家主要协作厂商建立了协作信息化平台,核心供应商企业直接根据徐工采购计划形成自己的生产计划,实现了徐工生产计划与供应商供应计划的衔接,形成优势互补的供应关系,降低了采购费用,实现了按生产节拍供货和零库存管理。

3、综合集成情况

依托于SAP平台,构建了包含产品研发与工艺(PDM)、生产计划与控制(PP)、采购与物流(MM)、销售与售后服务(SD)、财务管理与成本(FI/CO)等六大业务领域一体化运作平台,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工作流的四流合一,并以此为核心枢纽,根据各业务领域的需要,向外深化延展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经销商管理系统(DMS)、供应关系管理系统(SRM)、制造执行系统(MES)、商业智能(BI)、全面预算信息化平台(BPM)、全球协同办公平台(OA)等,打破了信息壁垒,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出涵盖研产供销服和财务一体化全价值链管控平台,在核心业务和关键环节之间高效集成,为支撑集团从“战略控股型”向“战略经营型”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方面,在SAP平台上开发工艺设计这个枢纽模块,建立了符合国内制造业业务流的一体化平台,确保基础数据从创建、维护到支撑跨部门业务、跨公司业务的数据流的统一;实现技术文档、设计BOM和工艺数据流畅的向制造发布;物料数据通过一体化平台贯穿于研产供销服以及财务各个领域;建立SAP&MES跨系统接口,实现基础数据以及业务往来的信息交互,实现对制造执行的数据支撑、无纸数字化制造的支撑;工程变更模块的推行,规范和简化了设计变更和工艺变更,使变更影响分析更全面、更快捷,大幅减少了人工跑单的时间,减少了人工更改的错漏。通过强调业务协同,推行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并行,减少技术准备周期约30%,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生产管理与生产控制集成方面,ERP将生产任务指令、产品BOM传递给MES系统,MES根据生产能力和资源分配情况生成排产计划,并下达到各设备,全程监控物料使用状态、设备状态信息和工序进展信息,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

•根据生产计划编制车间级的作业计划,通过组批或拆分的方式形成车间级的作业计划,直接指导车间工人的生产;

•对于紧急插单情况的满足。当有临时性紧急生产任务下达时,MES系统应能够提供从ERP系统导入生产订单并编排紧急作业订单的功能,紧急作业订单的优先级将被排到普通作业订单之前,实现生产的合理调度和快速响应;

•物流及时配送的响应。通过ERP与MES的集成,实现拉动式配送,并使物料出入库信息及时进入ERP,使库存与实际始终保持一致,提高物料管理精确度,减少缺件及浪费;

•通过与控制层系统、DNC/PLC、DCS等的应用接口,获取控制层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指导生产过程的管控。通过采集设备数据,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形成异常自动报警机制,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采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信息,尤其是对产品BOM结构中的关键性物料的信息采集。当产品发生质量缺陷时,可以准确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缺陷;

•建立产品的制造档案,对产品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建立产品的制造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性;

•对产成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通过条码技术实现产成品的跟踪,实时了解产成品的生产进度,提高生产过程的敏捷性。

产供销集成方面,依靠CRM、SRM、集采平台、ERP、MES等系统,各系统之间数据自动流转,实现了产供销综合应用集成。用户订单以合同形式进入CRM和ERP,并实现两者间的自动数据同步,在ERP中将合同转化为生产指令传递给MES制订排产计划,将物料信息传递给集采平台形成供应计划,利用SRM系统实现上游供应商的协同,按生产节拍供货。利用全价值链平台,用户订单可跟踪到物料采购阶段,产品质量可追溯到研发设计阶段。

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集成方面,实现银企直连,每天下午4时各子分公司的资金集中到集团资金池,第二天按需拨付;实现集团内部资金计息管理、借贷管理;彻底解决“A公司高借贷、B公司高储蓄”的双高困境;实现集团资金科学管理与合理调度,节省集团财务费用,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加强信用额度管理,实施全面信用考核,即能保证ERP系统及时发车又能保证按时回款,有效避免了之前出现的到年底集中要账的情况,徐工每天的回款资金流平稳、准确、可预测,实现销售合同与回款、回款与车辆VIN码的一一对应,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精度;成本核算更加精细化,核算由原来的分厂级到单台成本,通过ERP的物料帐管理甚至可以追踪、分析不同批次原材料成本对单台车成本的影响,为产品赢利能力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产品线宽度与深度决策更加科学化。

利用BCS报表合并系统,统一了集团的会计核算标准,规范了徐工集团各单位财务报表管理工作,实现了集团层面的主要报表合并,保障徐工集团ERP系统运用的整体数据质量,提升了集团层面报表合并的工作效率,集团合并报表由原来的7天时间缩短为3天内完成。

实施全面预算信息化平台,构建徐工集团从战略规划到计划、计划到预算、预算到执行、执行监控到分析、分析到考核评价的集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运用预算管理工具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转化、分解,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同时有效实现预算系统与ERP、BCS合并报表之间的无缝衔接,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4、发展模式创新情况

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徐工集团不断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2012年通过呼叫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促成销售20亿元,用信息化手段试水"鼠标+工程机械"创新营销新蓝海,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率先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

二是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10年徐工集团设立了国内首家工程机械物联网应用研发中心,开展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在车辆位置监控、车辆工作性能检测、健康状态评估、故障诊断与预警、远程维护、主动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年推出新一代物联网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突出精细化作业、智能运营、自助平台、可视化管理和零距离服务,提炼客户服务8大亮点和16项行业特色应用,重点发展高度传感器、故障模型、专家系统和多技术融合等新技术。徐工集团积极发展和壮大江苏的物联网产业,形成了行业的示范应用,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移动应用平台。营销服务方面,上线移动CRM系统,构筑手机移动平台,从受理、派工、响应、到位、发件、完工直到回访的整个服务过程,都通过手机移动平台来完成,实现了“10分钟响应、2小时到位、48小时完工、72小时回访”,有效改善了客户售前、售中、售后的过程管理,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主动、及时、有效的服务;建设完成物联网客户自助服务平台,客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有设备的地理位置、工作时间、历史轨迹、当天油耗、健康状况、保养提醒等信息,设备的一切情况尽在掌握,灵活调配设备资源,畅享徐工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服务;2012年上线的全球协同管理平台支持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接入,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办公。2012年7月,徐工集团被授予“中国企业级移动技术应用优秀创新实践单位”称号。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卡特挖掘机
今日头条
相关资讯
小松节油大赛
评论
登录
发布

应用推荐

第一工程机械
第一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