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集团:山高创新为峰 变革力促登顶
5月17日,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灯光璀璨,满堂生辉,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与获奖企业代表一道,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象征中国工业领域最高荣誉的工业大奖奖牌和证书,全场领导和嘉宾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徐工,这个历史悠久却蕴含无限生命力、战斗力、爆发力的地方国企,凭借强大的竞争优势、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卓越的产品性能,再一次证明了其行业领军者的地位和国际化的风范。董事长王民在总结徐工成功经验时提到了三个关键
5月17日,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灯光璀璨,满堂生辉,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与获奖企业代表一道,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象征中国工业领域最高荣誉的工业大奖奖牌和证书,全场领导和嘉宾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徐工,这个历史悠久却蕴含无限生命力、战斗力、爆发力的地方国企,凭借强大的竞争优势、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卓越的产品性能,再一次证明了其行业领军者的地位和国际化的风范。董事长王民在总结徐工成功经验时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坚守、改革和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国家未来竞争力除了创新还是创新”的美国,到号称全球“思想工厂”的德国,再到“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的中国,创新早已成为整个世界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创新战略上升到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衰退的“文化记忆”柯达,没落的“科技王国”诺基亚,无不警示着我们“一打盹就会被遗忘”的市场定律。
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徐工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敢于大力改、大胆试、大步闯,不断创新,剑指沉疴,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手捧“中国工业大奖”,也正是徐工不断创新、变革发展的累累硕果之一。
正是靠着创新,企业才有了今天。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徐工集团走过的这70年,是中国装备业从无到有、中国力量由弱变强的70年,更是一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之路。正是创新的内在需求,徐工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机械式汽车起重机、第一台混凝土泵车等难以计数的新突破;正是创新的不断实践,徐工形成了一支破藩篱、干实事、有作为的干部员工队伍;正是创新的卓越品质,徐工熔铸了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精神血脉。
近年来,工程机械行业由黄金十年转入中低速发展时代,消极等待变化、不痛下决心转型升级,就只有死路一条。迎接挑战变化,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创新必须敢于挑战陈规陋俗,打破框框套套,在旧有的制度束缚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创”有刀,即要有大刀阔斧的精神,不破不立,不止不行;“新”有亲,即要亲力亲为,全员参与。 “新视野、新努力和新追求”的要求,时刻提醒所有徐工人杜绝僵化的体制,制止落后的文化,提防守旧的思想。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永远是创新本身。竞争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勇于创新的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指的是全员全价值链的创新,是从实验室到国际市场的创新,是从思想到行动的创新,是从体系机制到模式方法的创新,更是颠覆性、创造性的变革和创新。从产品“三高一大”进军高端制造,到营销创新打开关键市场,从管理深化体制变革,到人才敢于探求真知,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链条都需要解放思想,除旧布新,最终营造上下求索、求真务实的创新文化和体制。而这,是一切创新的根基和沃土。
不创新,就死亡。徐工之字典,无守旧一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早已是过去时,“两耳不闻窗外事,浊酒一杯梦万重”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今天的徐工,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改革与发展不进则退。山高创新为峰,变革力促登顶,每一位徐工人都是创新者、探路者、贡献者,用创新把握现在,以变革成就未来!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