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CM首页 | 资讯
首页 资讯 视频 直播
整机 品牌 二手 代理
专题 图片 市场 排行

等待是一种信念

直到今天,或许我们终于可以看清“他们”是如何在中国进行布局和发力的了。

从观望,试探,到完成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再到战略进攻,有人说外企来华往往都有一套这样惯用的发展模式。而其中非常关键的就是等待,择机而行。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在经历了“过山车”之后,从目前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最能“等得起”的无疑是同样来自美国的两大企业:卡特彼勒和约翰·迪尔。

卡特彼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但90年代在中国设立制造工厂之后,并未将厂区快速复制到其他城市,其进入中国的早期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五六个百分点之间徘徊。此时,不是卡特彼勒没有发力的实力,而是在了解市场。当卡特彼勒逐步适应了市场,布局网络基本妥当,才开始导入更多的技术和产品,直到2010年之后,这家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在中国的扩建才突然提速。近几年来,卡特彼勒的多个工厂、研发中心、再制造等项目在中国遍地开花。虽然中国市场的井喷已经过去,中国经济结构面临升级转型,工程机械也开始进入平稳增长期,但是这正是卡特彼勒所期盼的,其前期的布局正与之相吻合,卡特彼勒所做的正是为了等待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一天的到来。于是卡特彼勒终于甩开了大步,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用卡特彼勒中国掌门人陈其华自己的话来讲,“我们将进入一个‘秋后收获期’。”

2013年卡特彼勒中国市场业绩大幅增长。在挖掘机产品方面尤其明显,卡特挖掘机销量2013年一跃成为行业第二,同比增长25%。

与卡特彼勒相比,约翰·迪尔可以说更耐得住性子,自从2008年在徐挖约翰·迪尔身上“小试牛刀”之后,直到2010年约翰·迪尔才开始在中国设立独资工程机械工厂,又过了3年后才开始推出本地化产品,“耐得住寂寞”的约翰·迪尔在通过农机业务铺垫了30年之后终于踏出了自己的中国节奏。

在中国市场上,另一群“舍得”等待的当属日系企业。以住友为例,“力求稳健,不求浮利”的企训可谓点出了精髓,其在华业务以2004年成立的住重中骏为支点,1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不急不躁,着力完善代理商网络,提高代理商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开发和完善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品牌美誉度,同时更加重视老客户维护,凭借口口相传的好口碑逐步扩大了销量。

而在当前非常火爆的小挖领域,同样来自日本的久保田,不失为日本在华企业的另一个稳中求进、步步为营的典型代表。2013年加入协会统计公开销售数据之后,行业猛然发现原来久保田已经做得这么好。而经过多年的等待和准备之后,近两年久保田也开始在中国建厂,以及与发动机、农机、自动贩卖机等业务进行整合发力。

很多国人觉得这些企业要么太迟缓,要么太保守,但是他们自己可不这么认为。

记得几年前笔者读过一篇文章——《中国企业向外企能学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中国企业首先要向外企学习战略管理。为了长远利益,我们需要学会等待。因为等待也是一种力量。

对于此,我一直珍藏着一句话:所谓等待,不任意妄为,不急不可待,不铤而走险,不饥不择食,不降格以求。

总之,等待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信念。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卡特挖掘机
今日头条
相关资讯
小松节油大赛
评论
登录
发布

应用推荐

第一工程机械
第一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