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加快转型步伐 开创多点支撑多极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 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进节能环保,着力保障和改
编者按:
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进节能环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刊选择部分市州领导同志介绍各地促进转型升级的做法和经验,集中刊发,供大家交流学习。
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升级版
——娄底市委书记 龚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大战略任务。娄底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努力使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生态环境变“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以“四转三化”为途径,完善发展思路。长期以来,娄底市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火电、化工等行业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我们在深入调研、全面论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和产业实际,提出了“四转三化”的发展思路。“四转”,就是从单一重化工主导向多元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从独立分散的经营模式向互利共赢的联盟合作转变,从依赖资源的传统工业为主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举转变。“三化”,就是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按照这一思路,全市工业正朝集聚集约、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不断迈进。
以转型升级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用高新技术向循环经济优势转变,使简单粗放式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目前,娄底市的几大传统支柱产业都采用了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工艺,总体上摆脱了原来“傻、大、黑、粗”的格局,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二是优先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新上了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医药等大项目,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些产业逆势上扬,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增幅达30%以上。三是整合提升特色产业。娄底市的农机、煤机和电子陶瓷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份额,但原来相对分散。我们重点在整合上做文章,引导支持组建特色产业集团,初步打造了中南地区小型煤机、农机生产基地和电子陶瓷生产基地。
以靠大扶强为手段,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围绕大企业集聚中小企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解放思想,摒弃“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落后观念,加强与大企业的对接合作和产业整合,形成了精品钢材及加工、建材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煤炭深加工、煤机机电、农机制造、特种陶瓷等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依托大企业做优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对接涟钢、冷钢、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依托中国五矿组建锑业集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三是依托本地资源,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围绕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兼并整合,努力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比如,积极引导农机企业整合,使300多家农机企业组建成9家农机机械集团,农机产业总产值两年翻了一番。#d1cm#page#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何寄华
近年来,长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绩斐然。2013年长沙工业总产值达到9500亿,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全省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一位,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总量第三、增速第二。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长沙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精神,长沙要在2018年实现“产业倍增”。而2014年就是实施“产业倍增”的关键之年,长沙将科学应对、积极作为,稳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昂首走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列。
1、优化布局,推进集聚发展。一是构筑三大集聚区。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对“四区十园”进行整合和提升,明确每个园区2—3个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互补、形成错位发展,打造一批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形成东、南、西三大产业集聚区。二是推动产城融合。实施产业提速与城市提质双核驱动、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双管齐下,打造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三是创新园区管理。加快园区体制改革,创新绩效考核办法,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园区对应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2、调整结构,推进高端发展。一是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技术优势,在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等抢占高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扶优扶强工程机械、材料的基础上,推动食品、烟草裂变为两大千亿产业集群,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成长为新的千亿产业集群。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进产业装备水平,增强技术含量和创新力。四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3、转变方式,推进创新发展。一是强化技术创新。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应用,遴选推荐30项省级新产品,评选100项市级新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搭建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二是强化管理创新。加强企业战略、营销、质量、风险管理。支持企业实施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措施。三是强化服务创新。重点推进融资担保、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协同创新和上市对标等公共服务项目。
4、紧抓项目,推进持续发展。一是明确项目引进方向。着力引进2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和10亿元以上产业链核心配套项目。二是明确项目引进目标。四个国家级园区各引进一个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其他园区各引进一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三是明确项目开工期限。加强前期服务,争取尽快落地,新开工2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5、综合施策,推进两型发展。一是推进两型改革。创建2个以上两型园区和20家两型企业。二是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工业清洁生产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项目建设。三是狠抓节能降耗。实施能效提升行动,提高系统能效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注重互动,推进融合发展。一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推广,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品智能化、装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三是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d1cm#page#
打造常德工业升级版
——常德市委副书记 宋冬春
这些年,我们不断进行了新尝试,实施了新举措,取得了新突破,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2006年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总揽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书记、市长每年均保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日在园区、企业和项目现场。全体市级领导经常性深入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园区建设。各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工业建设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不断加大了工业经济的指导、督促和服务力度。我市工业“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条块一股绳”。
2、突出工作重点。每年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持续推进工作。连续开展的“园区建设年”、“工业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结构调整年”主题活动,夯实了载体、强化了后劲,坚定了企业的克难信心,提高了工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了部门的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工业正朝着新型化、两型化、现代化的方向阔步前行。
3、完善政策体系。全力完善、优化、落实惠企政策措施,使政策效应不断显现,惠企力度不断放大。坚持政府引导,密集出台了关于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园区提质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民资投资兴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4、创新服务举措。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完善了独立的经济运行调度体系、规下企业调度体系和产业协调工作、推新考核工作、旗舰企业工作、重点骨干企业等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了调度台账,创新了调度方法,提高了调度实效;服务企业上,相继开展了“企业服务年”和“千家部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特别是还创造性向企业派驻了外协干部、“1115”工程特派员,赢得了企业广泛赞誉。
5、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市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8300万元,安排了3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标准化厂房建设。激活民间资本。成立了1000万元的“全民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改、创新进行资金扶持。推行担保融资。通过举办银企洽谈会等形式,为各类工业企业融资贷款360多亿元。
今年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几点举措:
一是做强企业方阵。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分层次、分等级、分阶段的对工业企业实施梯度培育。实施“1115”工程,兑现落实“三特”政策,壮大龙头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抓好300家以上规下企业的调度,培育规模企业;以乡镇为区块、以家庭为单元,发展实体经济,把小微企业做多,做成群落。
二是提升园区经济。打好“园区攻坚”战役,做好中联重科千亿产业走廊、“芙蓉王”现代新城、常德经开区“千亿园区”的发展规划,全面落实“退二进三”等政策措施,提质中心集镇的配套功能。特别是以权力下放为突破口,全面落实工业园区“一权两制一司”的工作要求。
三是提速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烟草、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和发展。特别是落实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要求,通过严控“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节能督查等措施,抓好节能降耗。
四是助推全民创业。全会中指出,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将立足资源优势,引导千家万户开展家庭式、作坊式大生产,围绕“一个产品、一条链条;一个区域、一批企业”的理念,推动全民自由创业,着力打造“小产品、大产业”。#d1cm#page#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郴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瞿海
近年来,郴州市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促进总量提升,加快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取得显著成绩。预计,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60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2.9倍和3.1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比2009年提高4个位次。
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并实施了《郴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12个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等“1+5”政策文件、产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1+3”政策文件、郴州有色金属“五个一”战略体系建设“1+5”政策文件,明确了发展思路,强化了发展措施,形成了发展合力。
抓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始终把工业项目作为助推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项目建设上水平。2009-2013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8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8%;平均每年重点调度100个重大工业项目(其中市级领导每年联系重点工业项目25个),每年有30个以上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可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
抓园区发展,构筑完善发展平台。把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推动园区发展。与2009年相比,全市园区规划面积增长了1.8倍,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了3倍,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30%、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32个百分点。
抓协调服务,全面激发发展活力。持续开展“新型工业化奋进年”、“工业项目建设年”、“园区建设跨越年”、“中小企业服务年”、“作风大整顿发展环境整治年”等多项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型工业化产业引导资金由2009年的1250万元逐年增加至2013年的6500万元;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及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奖惩,激活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
2014年,继续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进一步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提高效益,打造郴州工业经济升级版。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突破1100亿元。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和培育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着力构建“一核四极多区外环”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加快有色金属“五个一”战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氟化工产业基地、石墨精深加工基地、烟叶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建设,抓好煤矿企业提质扩能,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深入实施“产城融合”战略,进一步抓好园区扩容提质,加快完善园区设施、产业和服务配套,健全落实园区用地、用工等保障机制,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郴州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并打造成千亿园区,郴州经开区和资兴经开区创建国家经开区取得突破。
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61个年投资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发挥有效投资对于做大总量、调优结构、提升质量的关键作用。创新服务举措,完善配套政策,确保要素供应,加快培育一批标志性工业企业。#d1cm#page#
全力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岳阳市委副书记 李志坚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工业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核心。2013年,岳阳工业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扩总量、强质量、提增量,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700亿元,增长10.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增长11.6%。主要做法:
一是真心实意重视工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家交朋友;召开在岳央企和省属企业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参与项目洽谈对接,加快项目签约落户、开工建设,全市工业园区投资过千万的竣工项目达100个、在建69个。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81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780亿元,分别增长18%、16%。
二是真抓实干发展工业。做大龙头,石化产业实现年产值过1400亿元;食品产业年产值达1003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预计全市工业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700亿元,增长17%。做强非公,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微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非公经济增加值达1190亿元,增长11.7%。岳阳连续第6年获全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考核一等奖。做优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循环经济增加值增幅均超过20%;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预计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700亿元、增加值4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16.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攻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11%;大力推进“两化” 融合发展,成功创建500家数字企业,加快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岳阳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做实服务,扎实开展联手帮扶企业行动,深入开展“融资服务年”和“管理提升年”活动,90家市直单位对口帮扶90家重点企业,24名“80后”县处级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服务,继续推行企业问题“挂号销号”制度,110个重点问题已解决103个,办结率93.6%。
三是真材实料考核工业。把工业发展作为民本岳阳绩效考核的重点,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预警,半年一讲评,年终评优劣。年中和年底分别召开全市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全体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赴各县市区看项目,找出差距,评出动力,比出干劲。
2014年,岳阳工业发展将以改革创新为主旨,以两型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全力打造岳阳工业经济升级版,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6%,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6%,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工作重点:突出“一带引领”。以湖南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为核心,加快沿江开放开发,致力建设岳阳长江万亿经济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两化融合”。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岳阳·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深化“三项治理”。着力转方式促升级,深化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耗能企业“关停并转”、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三项治理行动,把岳阳建设成为“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坚持“四轮驱动”。坚持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促动、中小微企业拉动、科技创新驱动,努力形成点面结合、内外协调的发展新局面。强化“多点支撑”。进一步推进湖南岳阳绿色化工园、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多个园区基础建设升级,市、县、乡等多级环境优化升级,土地、融资、用工等多重要素保障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