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家:工业精神
当前的行业状态,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我想并不为过。 在市场不振、债权难以回收、产能收缩乏力、商业模式转型方向渺茫等一系列重压之下,挣扎着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已经开始变形、分化。而现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还要深刻。据笔者了解,很多用户已经完全退出,另一些也正在被迫转行;大多数代理商处境艰难、正在咬牙坚持,有的面临整合出局,有的已经正式倒闭;而制造商为了解决规模、运营成本、债权等难题,
当前的行业状态,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我想并不为过。
在市场不振、债权难以回收、产能收缩乏力、商业模式转型方向渺茫等一系列重压之下,挣扎着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已经开始变形、分化。而现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还要深刻。
据笔者了解,很多用户已经完全退出,另一些也正在被迫转行;大多数代理商处境艰难、正在咬牙坚持,有的面临整合出局,有的已经正式倒闭;而制造商为了解决规模、运营成本、债权等难题,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守住现金流这条底线,但是仍有熔盛重工、玉柴重工这样的知名制造商面临及其危险的困境;上游的供应商更是苦不堪言,作为价值链中影响传导较慢的一个群体,因为订货周期、结算方式、买方信誉等因素的影响,在订单下滑、产能收缩困难、回款迟滞等问题面前,几乎来不及应对。而行业的人才也人心思动,网上有人戏称:小企业的想去大企业,国企的人想去外企、外企的有些人还想来媒体,而媒体人也正想着跳槽。
重压之下,变化是正常的,虽然有代价、但是或许那是走向成熟、历经转型的必要成本。然而,在付出代价的同时,行业不能不总结经验,反思和吸取教训,继续迷茫才是最可怕的。
在几个月前本刊举办的市场部高层沙龙上,郑贤玲老师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与转型升级”的演讲中,有一段关于工业精神的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其实笔者也早就想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我想,那盏指路明灯或许正是面向未来的工业精神。
与工业发达国家动辄上百年、少则五六十年的工业化历程相比,中国所走过的33年的工业化之路还很短,我们对工业化的理解也还比较肤浅。考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更新,而在精神气质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精神”。
记得,高晓松在《晓说》中曾经分析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什么在战争挫折中能够重拾工业化信心,如今依然可以如此强大。除了发展早晚和工业底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工业精神和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延续。
反观本文开头所列举的我们行业人的种种心态,其实就是一种焦躁的心态,因为我们没有工业信仰,我们看到的只是规模、销售额、占有率,和不停变幻着方式的增长目标,我们背负着所谓稳定、发展、安全、保障和个人利益等种种短视的负累。
而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应该有一种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应该有一种信仰。
正如《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在其新书《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中所剖析的,我们需要反思对合作理念、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底线和科学观等的迟钝和漠视以及对环境和城市化理解的肤浅。中国必须更认真和更深入地思考企业竞争力、行业前景、民族实力、国家后劲、企业家境界、历史责任以及对人类的贡献。
最后,简单一点,到底什么是工业精神?
格力总裁董明珠是这样理解的——“不受诱惑、不急功近利,一心一意做最好的产品给消费者,也就是“吃亏精神”,但是,吃小亏往往会赚大便宜。”
中国需要的正是这种呼喊!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