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CM首页 | 资讯
首页 资讯 视频 直播
整机 品牌 二手 代理
专题 图片 市场 排行

《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之九位董事

第一部分 第三节

9位董事打造出响彻世界的三一品牌

到了1991年,梁稳根和他的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工厂在当地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企业。也正是在这一年,梁稳根和唐修国等三人商议后,决定将企业的名称改为“三一”,并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唐修国问梁稳根为何想到要改工厂的名字,因为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将他们四个人的姓氏连起来读——梁、袁、毛、唐的谐音正好是“涟”、“源”、“茅”、“塘”,并说这个工厂的名字取得好,将来肯定能有大出路,而他们四人天生就是大富大贵之人。

对此,梁稳根一笑置之。在他看来,富贵和出路历来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的,而不是上天赐予的。至于为何要将工厂改名为三一,梁稳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他要“创建一流的企业,造就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贡献”。听了梁稳根的解释,唐修国等人连连拍手叫好,认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于是,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1991年3月,尽管当时的人造金刚石市场并不是很景气,但出人意料的是,梁稳根却看到了一个当时许多人都没有看到的商机:由于国际市场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前苏联的解体,低档人造金刚石的出口由每年3500万克拉急速降低到500万克拉,这给人造金刚石压机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梁稳根迅速召集了唐修国等人协商,决定生产人造金刚石和压机,他的决定得到了唐修国等人的支持。紧接着,梁稳根迅速组织了数十名该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先后组建起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生产压机和人造金刚石。此时,梁稳根内心有一个无比坚定和强大的声音,那就是用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向大吨位压机进军,迅速打开该市场。

1993年,对于梁稳根而言,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还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更名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同时还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机械建筑产品,并将重工领域里的一些著名专家请到了公司任职或做顾问。梁稳根感慨地说:“这个行业现在和未来面对的最大对手将是海外企业,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掌握外企的技术、管理、经营模式、人才资源以及企业运作等方面的优点。同时,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到海外企业的弱点,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的市场,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最后的胜利。”

事实上,三一并不是第一个以数字来命名的企业,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个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而“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不仅是梁稳根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三一企业的共同目标和宗旨。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没有像一些没有明确定位的企业那样,还在为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而感到困惑。

作为三一董事长的梁稳根,和他创办的三一重工一样有分量,他被民间封为“民营重工第一人”,这并不是一个夸大的称号,就算梁稳根没有三一重工后来巨大的成就,也无法否认他作为第一个跨入重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家的事实,三一起到的“鲶鱼效应”不言而喻。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三一重工带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

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在混凝土输送泵中,国外产品占据了中国市场的95%以上,而到了2008年时,国外混凝土输送泵产品在中国所占有的市场比例不足5%。整个工程机械领域的“国”字号品牌已经收复了昔日的失地。因此,虽然不能说没有三一重工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一重工的发展加剧了中国整个机械领域的变革,使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飞跃。

1997年,三一重工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计算机控制的压路机流水装配线和砼泵流水装配线,并且成为中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梁稳根认为,国外产品之所以曾一度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的产品质量无法过关,创新能力太差,更新换代很慢。因此,三一重工把科技创新放在了企业的核心战备位置上,坚持以自主研发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这无异于给了国外产品“当头一击”。到2000年时,三一重工集团的国家技术专利产品已经拥有了一百多项。

2002年12月18日,在国家举行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课题验收会上,三一重工集团承担的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新课题,成功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验收组的验收。在验收会上,当时任三一重工集团总经理的向文波还公开提出了中国沥青混凝土面层机械化施工的新工艺,而这一新工艺将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达到质的飞跃。在此之前,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业务由中国民营企业承担的,可以说是极其罕见。

向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的研究,其实是国家对民间资本限制的一种“松绑”。验收组成员之一的张智文博士认为,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没有民营和国企之分,它们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以后只要是有能力的企业,在通过申报和审批后,就能够承担国家重科技术方面的业务。

细数三一重工的第一,真的有种不胜枚举之感。也许正如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所说:“三一重工以前有多少个第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一重工能够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第一。”对于是什么造就了三一的今天,梁稳根认为,从三一重工的核心层面上而言,除了当年一起贩羊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还有在1991年加入三一跟着梁稳根打拼江山,如今身为三一重工总经理也是三一重工战略第一人的向文波,以及1994—1996年间先后加入三一重工的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等高层决策人员。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对三一至关重要的人物——梁稳根的恩师翟登科。梁稳根常说,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三一重工的今天与辉煌。

此外,三一重工能够成功的最独到之处就在于做到了真正的“开放”,这种开放已经不单单是思维开放、引进人才这么简单,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如,三一董事长减少自己的财富,把自己股份中的一些让给加盟三一的技术天才易小刚,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但是梁稳根却做到了。此时,三一重工的董事成员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了如今9位董事成员。更重要的是,也正是这些人物的加盟,给三一重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所谓“有舍才有得”,可以说梁稳根做到了智慧的“舍”,因而才有了他和他创立的三一的“得”,而且获得了更大的财富。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三一挖机群
卡特挖掘机
三一热门机型全部机型 >
三一代理商全部区域 >
今日头条
三一相关资讯
小松节油大赛
评论
登录
发布

应用推荐

第一工程机械
第一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