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为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积聚能量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掀起了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热潮。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 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更是在十年间走上了一条发展快车道。在良好的宏观环境和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机械工业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掀起了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热潮。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
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更是在十年间走上了一条发展快车道。在良好的宏观环境和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机械工业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道路已经越来越宽广。
图为安徽柳工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吊装起重臂
规模与质量齐飞
十六大以来,国务院连续颁发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在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下,我国机械工业走上了一条发展快车道。
最明显的是,机械工业产业规模高速发展。2002~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从1.86万亿元增长到16.89万亿元,产业规模增长近10倍,年均增速高达25%。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26万家增加到10.7万家,从业人数从853万人增加到1744万人。2009年机械工业虽然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洗礼,但依然实现了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的跨越。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机械工业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3万亿元,约为十年前的10倍;行业新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7079亿元增至2010年的2.72万亿元,增长近3倍;2011年实现利润1.2万亿元,为2002年的12倍。
其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我国环保设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自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后,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环保技术装备取得突破。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等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工业废水治理和消烟除尘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得到推广应用;脱硫等技术装备逐步占据国内脱硫市场的主体地位;电除尘及袋式除尘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随着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机械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按产品销售额比较,1998年我国机械工业产品销售额在国际机械工业中居第五位(次于美、日、德、法),2008年升至第二位(仅次于日本),2009年进居第一位。十年间,大批机械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发电设备连续多年实现超高速增长,年产量连续5年超过1亿千瓦,占世界总产量50%左右;数控机床2010年产量超过22万台,是2000年的15倍。机床工业2009年以153亿美元产值位居世界首位。此外,农业机械、摩托车、内燃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轴承等众多产品产量位列世界前茅。
其中,机械产品外贸出口为我国装备工业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机械产品质量、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某些产品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中国机械产品出口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机械产品出口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机械工业外贸出口为3218亿美元,是2002年441亿美元的7倍。2006年我国机械产品进出口首次出现贸易顺差,结束了建国来的逆差局面。2008年我国机械工业外贸顺差为477亿美元,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期间,一批骨干企业瞄准商机,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有利位置。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随后徐工、三一、柳工、厦工、山推等陆续在全球各地投资建厂,组建国际营销网络。#d1cm#page#
创新与挑战并存
可以说,自主创新是机械工业十年快速发展中最大的亮点。近十年来,通过自主创新,机械工业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了产品技术水平和成套能力;通过对一大批重点骨干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
十年前,国外品牌把控了大片的中国机械市场,而今,我国机械工业科技创新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1000吨以上履带吊、1000吨全路面起重机、5200吨米塔机、510马力推土机、46吨叉车、直径11.22米泥水平衡盾构机、7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机组、6兆瓦风电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第三代核电蒸发器支撑、高铁建设成套设备、混合动力挖掘机以及大型旋挖钻、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等产品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牢牢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很好地满足了国内建设的需要。
数据显示,“十五”时期机械装备自给率平均为77%,2007年已超过80%,2009年受多种因素推动上升到85%。机械工业对全国工业新增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22.29%。其中,装机的风电设备国产比例由2004年的10%一举跃升至2010年的90%;火电厂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比重从2006年的29.42%提高到2010年的52.18%,逐步成为发电设备的主导产品。
产品的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从不完全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我国机械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600.83亿元,2008年增至1753.62亿元,四年翻了近三倍,为机械工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在这十年间共评选表彰优秀创新成果近3000项。
除了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科技研发创新体系建设也在十年间持续推进。截至2011年,我国共批准建设行业工程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172家,其中工程中心87家、重点实验室85家;现已通过验收挂牌运行的95家;建设经费总投入约63.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69.4万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4100余台套。其中2011年新建行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家。这些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改善机械工业科技研发条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大意义。
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工业体系相比,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较弱。相当多的新产品、新技术仍然离不开寻求国外合作伙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不足以承担起支撑全行业技术升级、建成机械强国的重任;基础性研究乏力、基础工艺、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近年来,核心基础元器件、大型铸锻件和自动化装置发展虽有显著进展,但与主机与成套装置的发展相比仍显滞后,不少关键配套件受制于人,大型、精密、高效装备依赖进口;自主品牌培育仍须加强,用户认知度还需提高。此外,目前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机械工业自身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有些甚至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进一步积累并趋于尖锐。
面临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变化,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随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出台,以及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相信,中国机械工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不久的将来,机械工业将真正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一批骨干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有利位置。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随后徐工、三一、柳工、厦工、山推等陆续在全球各地投资建厂,组建国际营销网络。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