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由创业型企业到科技创新型企业
一、科技人员创业,怀抱的是产业报国的理想与信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曾经的“事业单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面临国家的“断奶”政策,每年500万元的收入要养活全院500多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同全国其他很多科研院所一样,发展陷入窘境,不创新就没有出路。长沙建机院作为全国惟一的一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它的研发成果过去几十年来培育了上百家企业。然而,在科技体制已经
一、科技人员创业,怀抱的是产业报国的理想与信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曾经的“事业单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面临国家的“断奶”政策,每年500万元的收入要养活全院500多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同全国其他很多科研院所一样,发展陷入窘境,不创新就没有出路。长沙建机院作为全国惟一的一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它的研发成果过去几十年来培育了上百家企业。然而,在科技体制已经发生重大变革、技术全面市场化的1992年,它却依然只能靠卖图纸过活。时任研究院科技副院长詹纯新看到,要想彻底改变当时的状态,必须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长沙建机院必须做自己的企业,“只有将科研院所自身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实现以产业养科技、以科技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才有出路”。于是,作为年仅37岁就已任司局级领导的他毅然放弃了安稳舒适的日子和平坦稳健的仕途道路,在众人不解、疑虑、甚至是嘲讽的目光和议论之中,带领7名员工,擎起了中联公司的旗帜,在科技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开了艰难而坚定的一步。当年,他写的创业对联:“更观念、改机制、创改革伟业闯闯闯,抓工贸、促科研、树建机雄风发发发”,感染了公司成立之日所有到场的人。至今,中联的老员工们依然记忆犹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詹纯新心中自有一方天地,他提出搞产业必须依靠建机院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开发生产高技术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走“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道路,要当建机行业领头雁,最终形成与国际知名品牌抗衡的能力,绝不能跟在别人后边拉破车。他鼓励员工说“现在公司是研究院的,将来研究院必定是公司的”。在他的带领下,由中联公司的发展而成就的建机院的科研体制改革,比国家要求的科研院所转制,早起步了近十年。当别的科研院所因转制之坎而愁云惨雾之时,建机院已在向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大步迈进了。
中联重科在成立之初,依据建机院原有的技术基础,在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两个领域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创业之路。
混凝土机械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机种单一,大多以生产现场搅拌机为主,且生产分散,用搅拌机生产的混凝土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对环保也不利,而早在1988年,一种代表着世界混凝土机械发展趋势的中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就已由长沙建机院牵头设计完成,且已转让给个别行业厂家进行生产。但由于当时设计与生产脱节,一些关键性的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不能解决,造成无法在行业推广,而当时我国混凝土泵的生产状况是生产厂家寥寥无几,质量过硬的几乎为零,导致国外商家以每台几百万的价格卡中国市场的脖子,利润高出成本几倍甚至几十倍。高端市场抢占不下,低端争抢微薄利润,面对行业这种状况,詹纯新深深忧患,怀着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和一颗产业报国之心,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我国混凝土行业的水平搞上去,赶超国际水平,并精心选取了预期应用潜力巨大的混凝土泵市场全力投入,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该产品开发完善。
1993年7月1日,我国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BT40型混凝土输送泵终于在中联试制成功。投产不到半年,起到很好的行业示范带头作用。其他厂家纷纷效仿,3年之内增加到100多家,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开始纷纷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行业力量迅速壮大。目前,在挖掘机等其它工程机械行业被国外知名品牌控制的今天,国产混凝土泵送机械牢牢占住了脚,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已大批量销往海外,形成了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的能力。
在起重机械方面,早在1982年至1992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从事流动式汽车起重机的科研与产品开发工作,针对当时国产液压汽车起重机技术落后、型谱混乱的局面,提出了国产液压汽车起重机技术更新换代的设想,此设想得到了全体行业工厂的积极响应和机械电子工业部的大力支持,机械电子工业部将市场量大面广的12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更新换代列入部级科研项目,建机院开发设计的七种不同型式的12吨汽车起重机,并提供给包括徐工在内的行业厂家,由于采用了多项技术改进,产品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成为行业的主导产品,年产值达数十亿元,并打入国际市场。目前流动式起重机行业其它主要生产厂家基本上是中外合资,而我们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牢牢把握住了目前流动式起重机近25%的市场占有率,并在代表着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市场上成为民族品牌的旗帜。
塔式起重机也是公司主导产品之一,通过十年的努力,中联塔机拥有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并开始与国际知名品牌逐鹿国际市场。在创业之初,我们拥有自己的设计技术,但缺乏加工工艺技术,国内塔机质量离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塔机产业化项目技术含量水平高,生产成本增加,科研投入增加,这个项目是上还是下,引发了一场长达两年的大讨论。经过慎重考虑,公司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决定增加投入,运用高新技术使这个传统产品激发新的活力,与德、法等国知名品牌抗衡,振兴民族工业,将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级调速技术应用在塔式起重机的三大机构上,并申请了专利,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使塔式起重机械这一传统产业显现出了新的朝气。目前中联牌塔式起重机产品性能不仅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结构设计上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联塔机的生产能力已达500台,并已批量出口,06年出口近千万美元,中大吨位塔式起重机产销量达到了全国第一,由此带动了我国塔机行业的迅猛发展。
二、自主创新――是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者
中联重科是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混凝土机械分委会、金属切削机床标委会锯刨床分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主持制(修)定了多项混凝土机械行业各类标准,如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搅拌站等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长期以来承担ISO/TC96/SC6流动式起重机、ISO/TC96/SC7塔式起重机国际标准投票工作,并承担国际标准化国内技术归口工作。
公司是多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分会的主要成员单位。
在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工作方面,中联重科不断将为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制订的企业标准推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挥行业技术标杆的重要作用。主持、参与了304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负责起草的国家行业标准中有178项为现行的有效标准。
三、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研发体制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提供保证
秉承长沙建机院雄厚的科研积淀、中联重科一直将自主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核心竟争力,注重研发体制的创新建设,从观念体制创新、制度保障、技术职务评聘、科研投入、组织机构等多方面给予了强化和保障。
1、观念创新
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技术人员的待遇一直都是公司最好的,创办之初,首先是改善了技术人员的办公环境,装修了研发大楼,配置了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制度保障
建立了项目开发管理体系、项目开发的招投标制度、项目立项建议制度、专家评议制度、项目考核激励制度。
3、技术职务评聘:
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在公司成立之初,为解决技术人员重学术轻产业实践的问题,引导技术人员转变观念,公司采用了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做法,技术人员可以凭籍学术研究获得的较高的技术职称,但其被公司聘任的技术职务高低只与对公司、对产业的贡献挂钩,不唯身份论,这一做法旨在鼓励科技人员多为企业做贡献,从公司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可以看出,这一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
2005年,针对技术人员观念已完全转变过来的现状,公司将《技术职务评定办法》进行了修订,将公司技术职务的评与聘重新进行了规划,实现了所评即所聘,设立了“首席工程师”等三类四档十三个级别的技术职务,首席工程师的待遇等同于公司副总经理。在打破了技术职务只升不降陈规旧条的同时,为有能力、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建立了快速晋升通道,极大地激发了科技队伍创新的积极性。2006年公司共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45项,较05年增长20%,科研项目计划完成率明显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大幅增长,专利申请的质量也提高很快,发明专利增长350%。
由于直接面向市场选取项目,新产品开发计划针对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由于管理流程缩短,敏捷度大为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水平产品。新产品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连续多年来新产品对总产值的贡献比重达45%。
4、科研投入的保障。
在公司成立之初,科研投入高达30%--40%,公司上规模后,每年科研投入占总销售额的比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最高时达7%。近3年科研投入近10亿元。2006年研发投入近3亿元。确保了预研项目、储备项目、试产项目、批产项目的同期填充和更替。
5、组织机构保障: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正积极建立建设机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