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层之上”开辟高端重装企业逆周期之路
2012年A股市场IPO的明星企业之一,应该说非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莫属。作为今年上半年募集资金量最大的公司,甫一公布招股书,便吸引了坊间许多关注。 中信重工主要从事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大型设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及大型铸锻件的开发、研制及销售,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尽管中信重工身处重型装备机械板块,但却
2012年A股市场IPO的明星企业之一,应该说非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莫属。作为今年上半年募集资金量最大的公司,甫一公布招股书,便吸引了坊间许多关注。
中信重工主要从事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大型设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及大型铸锻件的开发、研制及销售,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尽管中信重工身处重型装备机械板块,但却一枝独秀,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告诉笔者,企业不断取得成功并赖以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在于公司主攻高端、大型特大型、母机和机电液一体化,绕开了传统重工行业低端竞争,从红海驶向蓝海。同时中信重工坚持走国际化之路,为全球高端客户提供服务,拓展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中信重工的产业选择与产品服务也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民生,均是下行经济周期中的上行产业,从而帮助企业有效抵御宏观经济周期,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云层之上
“四高战略”成就别样风景
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为“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我国重型机械行业“七大重机”之一。榜样人物焦裕禄就曾经在此工作过。
不过,与有着悠久历史感的厂区相比,如今中信重工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筑物,恐怕莫过于屹立在工厂东南角的崭新的银白色科技大厦,这座大厦于2011年10月建成投用,共25层高,其中5到24层,均是中信重工的技术研发相关部门。这样的情形恐怕在国内的其他装备制造企业都很少见。
实际上,将技术与研发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并非中信重工的首创,但中信重工却在努力将其做到极致。而这与任沁新不止一次提到过的——企业经营一定要站在“云层之上”的理论,不无关系。
道理很简单,云层之下为群山林立,企业很容易被激烈竞争所淹没,而站在云层之上,在眼中的就只有几座山峰,只要紧盯着这几座山峰,企业就能永远位居全球第一方阵。就装备制造行业而言,任沁新认为,作为一家做母机制造的公司,跟着市场走,永远是被动的。只有通过研究市场动向,进行技术研发,创造出全新的技术,才能最终引领市场,创造消费。
再具体到实施上,任沁新则提出“四高战略”:即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不过,四高战略中的核心与前提,则还是技术。
据他介绍,近年来,中信重工在技术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一直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6%到8%。这一数据远高于国内同类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目前,公司的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矿山装备综合性研究机构,2011年在国家认定的729家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3位。公司还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领域首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此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近几年来,中信重工依托工程设计优势、产品设计优势和制造工艺优势,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公司还建立了四个研发平台:即工业实验室平台、数字模拟实验平台、国际标准技术平台和信息化平台。
不仅如此,中信重工在澳大利亚也建立了矿山机械研发基地,使公司的研发体系与国际接轨,处于技术前沿。公司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院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形成了国内外联动的开放式研发格局。
在这一开放包容的平台上,中信重工麾下已吸引了2214名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1/4,其中直接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1100人。而按照任沁新的规划,这一数据未来还将刷新到2500到3000人。
任沁新还对笔者举例说明技术研发对引导消费并产生经济价值上的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露天煤矿中褐煤的探明储量为3700亿吨,但褐煤的发热量少、容易自燃、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粉煤无法运输,因此不好利用。“但如果能将褐煤进行提质,则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引发未来中国煤炭市场的一场革命。”他指出。
因此,中信重工通过多年努力,自行开发研制了国内首台用于褐煤提质工业化生产的高压对辊成型技术装备,以提高煤炭利用率、节约能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这一装备目前已在神华宝日希勒褐煤提质项目中试运行。据悉,第二单已被上海电力(600021)签下,目前正在建设。未来有望大规模推广开来。
正是得益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先导型的研发投入,近三年,公司因开发新产品而带来产值占比都达到七成以上;形成了以褐煤提质、余热发电、活性石灰、矿渣立磨、大型辊压机、高压辊磨、超重载减速机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以大为美
“新重机”奠定发展坚实基础
要适应矿山、冶金、电力、航空航天等企业规模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大型铸锻件的生产能力,乃是决定一家重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砝码。
任沁新告诉我们,“中国恰恰是拥有全球最大锻造能力的国家,但却不是锻造大国。虽然拥有众多的大型压机,但是锻造总量在全世界排不到前列;又不是锻造强国,高端的锻件和最重的锻件不产自于中国。” 他断言,“决定企业能做出多大的产品,不是看后期的加工能力有多大,而是看前端的铸锻能力有多大。如果没有配套铸锻件生产设备,后期的产品无法发展,产品也就‘长不大’。”
2006年12月1日,以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核心的“新重机”工程在中信重工正式启动。
该机建成后,地上高度20米,地下深度7.5米,可移动工作台达5.4×13米,最大镦粗力1.85万吨,整机重达4000多吨,融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之配套的750吨/米锻造操作机也是世界最大的,夹钳精度达到了±0.5°,它与压机联动形成了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自由锻造装备平台。整机锻造精度达到±2.0mm。
由于采用最新的“潘克泵”液压控制技术,使整机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最高。该油压机锻造速度高达44次,工作效率是普通万吨水压机的两倍以上,并比传统设计节能30%左右。同时,该机采用可视化计算机操作控制台,当砧具红热时可遥控快速更换。
回顾当年建造历程,任沁新颇为自豪地指出,“全球找不到第二台如此巨大的设备。可以说,这台新型油压机使我国在大型锻件领域的制造能力领先世界同行业20年。”
围绕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中信重工建成了包括重型冶铸工部、重型锻造工部、重型热处理工部、重型机加工部、重型磨机工部、重铸铁业工部等六大工部在内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并配备一系列精、大、稀制造设备。
通过实施“新重机”工程,中信重工形成了包括冶炼、锻造、热处理、机加工、铆焊、液压自动化控制、实验计量检测和超大型装备生产现场整机装配试车的现代化、高水平的工艺制造能力、成套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拥有全球范围内极为稀缺的生产制造资源。可实现一次提供钢水能力900吨,最大铸件生产能力从190吨增加到600吨;最大钢锭生产能力从90吨增加到600吨,最大锻件从70吨提高到400吨,具备核电、火电、水电等大型铸锻件的加工能力,具备批量生产直径12米到14米世界最大磨机的能力。
“新重机工程,使中信重工形成了国内乃至世界稀缺的高端重型机械加工制造能力,使公司跻身国内外同行业第一梯队,构筑了未来公司发展的竞争优势,为未来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任沁新表示。
凭借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核心的“新重机”工程,目前中信重工已拿到国内多家大型矿业企业的订单。同时,中信重工也将依托全球唯一资源,进军核电、火电、加氢等更加广阔的领域。
不仅如此,在其他大型装备的核心制造上,中信重工也毫不逊色。任沁新介绍,目前中信重工是世界最大的矿磨装备研究开发和制造企业,公司为澳大利亚CP MINING 铁矿项目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先进的Φ7.9×13.6m 溢流型球磨机和Φ12.2×10.9m 自磨机。
“我们通过技术研发,带来了产业格局的变化。我国的大型磨机进入世界矿业设备高端市场,改变了我国在该产业的大型化方面依赖国外设备的现状。”任沁新指出。
目前,在矿磨制造领域,中信重工的实力位居世界第一,大型磨矿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d1cm#page#
跨越周期
丰富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信重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产品结构丰富。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确立了十大重点工程、九大产业重点项目、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的规划,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大重点工程中的高效清洁发电、煤矿和金属矿采掘、生态环境和民生,公司产品都有涉及;九大产业的钢铁、有色金属也是公司服务的重点领域;四大配套产品中的大型铸锻件、基础件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尽管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如果去中信重工的厂区转转,你就会发现,公司的生产线是全流程的,能够通过各厂内部和各厂之间的组装搭配,满足各类产品和成套设备的生产需要。
在谈到公司产品是如何进行领域跨越与创新时,任沁新点明——实际上公司生产的许多产品在生产原理上都是大致相同的。比如做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的企业需求有相似之处,都是先采后选,都需要破碎和研磨等。而公司恰恰在窑类、磨类、破碎类产品上具有核心制造优势。同时在电力行业,不论是火电、核电还是水电,由于公司具备了比较大的铸锻能力,因此也能形成系列产品。
基于此,目前中信重工在日产5000-12000 吨大型水泥装备方面,是国内少数具有成套提供水泥主机装备能力的企业,生产了国内最大的水泥磨机、辊压机、回转窑、立磨粉磨系统等。而在煤炭装备领域则可提供年产千万吨级及以上露天矿成套破碎设备、大型矿井提升设备、超深矿建井钻机、褐煤提质工艺及成套设备、年产600 万吨级洁净煤设备等。在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也可提供年产千万吨级破碎设备、磨矿设备、超细碎高压辊磨装备、高效洗选设备等。
除此以外,中信重工的产业选择与产品服务亦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民生,其通过消纳垃圾、余热发电、褐煤提质等进军环保产业,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中又找到了上行的产业。
任沁新认为,未来中国的重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因此未来公司的客户会更倾向于高效节能的产品。
以水泥行业为例,他判断,国家从2003年开始整顿水泥市场,提高了行业的市场和环境标准,由此带来了行业整体的洗牌和重组,单个小水泥厂发展越来越困难,而资源将会向具有高效节能型特征的企业集中。
因此,中信重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发明了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工艺及设备,日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上一条余热发电的设备,每年可发电648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以每度工业电价5毛计,每年可节约2000余万元。而一套设备的投资回收期仅2年4个月。“我们这个产品根本不需要政府投资或动员,水泥厂看到好处,纷纷都愿意配套产品。”任沁新说。
从山东到内蒙,从江苏到浙江,中信重工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已形成梯次,许多客户则提前把预付款付给了中信重工。目前,中信重工已签订了137条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合同,其中42条已成功并网发电。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进一步拓展到了钢铁、化工、有色、玻璃、硅冶炼、焦化等行业。
在欧洲国家,一般垃圾都是经过分类再处理;而在中国,这种前提条件并不具备。通过6年研发,中信重工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异味对周围的空气造成污染。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将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此项技术受到很多地方政府和客户的欢迎。
此外,中信重工还围绕水泥生产主线设备进行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又开发了回转窑另一端粉磨系统的矿渣立磨。
这类产品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比如公司为冶炼企业服务,研发设备专门用来处理炼铁后的水渣,将这些水渣通过破碎分离技术,提取的矿渣粉还能卖到每吨300元。在钢渣处理上,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向开发做成复合肥,最终用于高尔夫球场。这就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收益。
正是由于公司研发了多行业优势突出的产品,提高了中信重工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公司2011年新增订货突破132亿元,到2012年4月底,公司在手的订单量已达到260亿,2012年的订单已经全满。再加上大量正在跟踪、实施的后期国内项目和持续增长的海外业务,公司2012年到2014年的收入有望实现80亿、100亿及更高的增长。
“通过十一五的积淀,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有了非常大的跨越。接下来的这几年,实际上是公司投资见收益的最好时期。正好也能在上市后与投资者共享这份收益。”任沁新表示。
挺进海外
提升公司整体制造工艺与质量
海外市场一直是中国许多企业的心病,既想吃这块大蛋糕,又不敢吃,或者没有能力吃。2011 年中信重工直接与海外签订的在手订单金额占所有在手订单金额的10.79%左右,直接和间接出口加起来接近40%。海外市场的开拓在中信重工未来发展中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同行企业中,中信重工也是海外之路走得最远的一家。
中信重工之所以近年来取得如此大的突破,任沁新认为其转折点在于当年下定决心,进军澳大利亚市场。
2006年,香港中信泰富联合中冶、武钢、唐钢、邯钢等国内钢铁企业,在澳大利亚西澳建设SINO铁矿工程。这个投资42亿美元的项目,不仅是世界单矿产量和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资本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在海外投资的最大规模铁矿项目。2007年3月,中信重工与多家国际著名矿业公司一起参与了SINO铁矿项目设备投标。
任沁新娓娓道来,“其实我们在澳洲最大的铁矿项目主要是和美国一家世界知名公司竞争,这家公司原来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是他们的长期定点设备生产厂家。但这个项目,让我们由合作走向竞争。经过努力,最终我公司拿到了这个标。”
在澳洲拿下订单之后,世界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很快向中信重工一次性批量采购30台(套)直径5米以上大型球磨机。中信重工成为淡水河谷唯一一家中国供应商。以此为契机,中信重工成为未来淡水河谷长期合作的战略选择。
再之后,中信重工又顺利与智利铜业、英美资源、必和必拓、米塔尔、蒙古国额尔登特铜矿等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外,中信重工也开启了海外并购之旅。
2011年2月,中信重工收购了西班牙甘达拉公司(Gandara)100%股权及由英维希斯公司持有的甘达拉公司的子公司重型设备制造公司其余8.75%的股权。甘达拉公司在大型球磨机、自磨机、水泥磨的筒体制造方面具备高超的制造技术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其产品在水泥、矿业、核能、发电及化工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客户包括史密斯公司、奥图泰、克虏伯及洪堡、奥钢联等国际知名公司。
任沁新表示,收购甘达拉公司将有助于中信重工建立海外核心制造基地,辐射欧洲、南美洲和南非等矿产资源丰富国家,带动本公司整体制造工艺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另外,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实施水路运输,既可以解决本公司生产的大型件、重型件运输难的问题,又可降低成本,还可以绕开出口壁垒,降低国际间政策风险,促进本公司国际化进程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此次收购还将有助于增强本公司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度。
对于未来的收购目标,任沁新指出,当前欧债危机为中信重工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机会。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才是中信重工看中的并购对象。而对未来海外市场的开拓,任沁新更看好南美、印度和俄罗斯市场。
目前,中信重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和水泥装备制造商,国内外两个市场基本形成两分天下格局。
任沁新指出,国际竞争并非只靠价格。澳洲、南非和南美有着中信重工最高端的优质客户,过去欧美企业采取全球分包,我们只拿中间一部分。但如今中信重工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又能在一个工厂内涵盖最完善的制造环节,能够保证产品的工期和质量。因此,未来中信重工将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倾力转型
打造“核心制造+成套服务”商业模式
任沁新认为,重装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值得长期持有的行业。目前中信重工产品下游的矿山、建材、电力、石化等行业发展状况良好,重型装备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在未来几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公司所处行业的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处于高增长周期。而公司近几年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实力、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且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具有资金、技术壁垒高的特点,一定时期内公司相对竞争对手仍将保持一定竞争优势。因此,中信重工未来销售收入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我们未来几年唯有坚守主业,同时还要继续走转型之路,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技术优势,向研发、服务型的企业转型。而在未来三到五年,我们的技术和成套服务的收入要占到我们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他说。
具体而言,就是将目标商业模式定为“核心制造+成套服务”,即通过交钥匙工程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工业项目最优解决方案。在坚守制造、做强制造的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研发,使技术研发由适应市场逐步向引领市场、创造市场需求转变。
在此基础之上,公司向“技术服务增值”迈进,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由以往的单机销售转变为兼具制造及项目总承包能力的设备提供商。围绕核心制造,公司建立和完善大客户服务、用户服务和备件服务三位一体的大服务体系,致力于与客户形成长期战略合作联盟,为其提供深度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服务增值。
“在制造之前,我们的研发为客户提供工业解决方案;而销售完后,还要把服务渗透到整个生产运营中去。现在我们和客户是有服务协议的,我们的监控界面和他们的控制界面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客户还没有发现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发现问题了。未来这个客户服务中心是24小时的,客户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系统, 随时得到服务。同时,业内还要建立备件网,使得客户和客户之间物流沟通起来,最终使用户备件资金占用占到最低。” 任沁新说,“这就是我们有特色的价值链构建,是天平型的。中间是核心制造,两边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