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进入黄金期 应举全力发展高端装备
自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吸纳的技术资金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发展最好最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技术较为落后。如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60%以上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95%以上的高端数控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靠进口。
自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吸纳的技术资金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发展最好最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技术较为落后。如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60%以上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95%以上的高端数控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靠进口。
二是信息化核心技术缺失。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步伐大大加快,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迄今为止,企业所需要的许多信息化的专业装备和工业软件90%以上依赖进口。
三是产业基础薄弱。中国企业的基础制造装备、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部件等比较落后,产品的可靠性、使用寿命、性能指标及检测手段等与国外差距明显。上下游产业链也较为薄弱,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除了这些个性问题外,还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大而不强。中国虽有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2010年)仅为1.77%。据科技部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二是高投入低产出。统计显示,我国能源消费约占世界总量的20%,GDP不到世界总量的10%,人均GDP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与美国相当,GDP仅为美国的37%;GDP与日本相当,但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7倍。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减排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美日德俄等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如美国在航天航空、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德国在几乎所有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领域、轨道交通装备、光学仪器,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日本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等领域,都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出现如此发达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体制、资源条件和科技进步等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这些国家非常重视人才和教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价值在产业价值链的比重。近10年来,全球制造行业已越来越呈现出低高度、大宽度、离散型的技术特征趋势,需要更多的基础性人才和中间应用型人才。不管是现在的竞争,还是未来的竞争,就本质而言是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和教育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人才是明天的生产力,教育是后天的生产力,中国企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仅是对高精尖的科研和技术人才而言。不错,他们确实得到了较好的待遇,但企业基层的工程师和技师技工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待遇?是否真正建立了留得住人才的机制?现在引进人才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支付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就可以招聘人才,但是否留得住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全国人才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众多企业为此焦头烂额。有很多企业在尝够苦头后,干脆不培养人才,而以挖墙角为主要手段。但为何不反思一下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呢?薪酬不是万能的,但仅靠薪酬是万万不能的。很多企业远离繁华城区,一到晚上就是静悄悄、黑乎乎的一片。交通也甚为不便,周围又缺少娱乐文化设施。如果不提供足够的生活文化配套设施,如果不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果不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确实难以留住人才。留不住人才,当然谈不上科技突破创新;但不提升现有的人力资本价值,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难以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也缺乏持续的激励和动力。
当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如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融资不畅,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不足,居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利润微薄等。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中国企业在现阶段大幅度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找到另外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真正富国强民。
其实这条道路也并不困难且早就走过,那就是举全国之力,办大事要事。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必须集中全国和全社会的力量,统筹全局,避免力量分散以求突破。企业之间则要加强联合重组,发挥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依托重点工程,才能提高自主研发水平、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才能培育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才能迈入工业强国之列。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