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AI摘要

《厦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科技规划》)近日正式颁布实施。“十二五”是全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二五”科技规划》通过总结“十一五”科技发展经验,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提出厦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支撑发展目标实现的重大专项,以及为确保《“十二五”科技规划》实现所要采取的保障措施。 把厦门打

《厦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科技规划》)近日正式颁布实施。“十二五”是全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二五”科技规划》通过总结“十一五”科技发展经验,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提出厦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支撑发展目标实现的重大专项,以及为确保《“十二五”科技规划》实现所要采取的保障措施。

把厦门打造成海西人才高地

《“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可安排财力支出的比例达到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达到1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省、市各级研发机构400家。坚持自主创新、项目带动、重点突破、资源集聚的原则,基本建成具有“创新、开放、蓝色”特征的创新型城市。上述目标的提出与实现将使厦门市由创新型试点城市率先建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新厦门”。围绕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健全创新体制、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载体精造工程、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工程,火炬高新区建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将厦门建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开放厦门”。围绕海西高端产业平台、研发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对台区位和人居环境等综合优势,积极开展院地合作、市校合作、两岸科技合作和面向全球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宽广胸怀,大力吸引大陆、台港澳及全球高层次人才来厦创新创业,完善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网,落实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政策,深度对接中国台湾地区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占据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较高端环节,将厦门打造成为海西人才高地和创新创业热土,建设成引领海西的中心城市。

“蓝色厦门”。围绕海洋药品、功能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态修复、临港工业等重点领域,发挥厦门海洋科研、人才优势,优化海洋开发布局,形成以海洋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建立国家区域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使海洋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发展光电、生物等11个重点领域

《“十二五”科技规划》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分析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科研实力、人才优势等关键要素,确定“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十一个,即: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通信、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科学仪器仪表、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资源利用、社会科技、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支柱产业中的电子、机械、光电产业与科技规划中的装备制造业、光电等技术领域相对应;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属于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包含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技术领域;科学仪器仪表、海洋高新产业、新材料既是全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特色产业,它们在“十二五”科技规划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十一个重点领域按照发展思路和优先主题分别列出该领域需要和有条件发展的若干方面,既指明了这些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又可引导全市政府资源、科研资源向这些领域、这些方面集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还可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源在厦门市集聚。#d1cm#page#

实施36个重大科技项目

《“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需要实施的重大科技平台项目36项、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28项。这些重大专项或通过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或通过“五个一工程”,或通过向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征集得来,涉及十一个重点发展领域,均源于本市产业和科研一线,体现了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共性技术需求。重大专项的实施是达成“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的基础和措施。

提出一系列得力务实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保障、创新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合作和加强科普工作。这些保障措施既与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的“双百人才计划”等重大政策衔接,又立足推动已出台的鼓励在厦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扶持科研院所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等政策的落实;同时,通过规划一些制度设计来突破原有体制机制障碍。

这些保障措施不仅符合全市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也确保“十二五”规划得以顺利贯彻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过去五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

《“十二五”科技规划》在回顾“十一五”科技发展时,用数字、荣誉说明了本市科技发展亮点,以点带面,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亮点主要包括: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05年底的251家增加到2010年的524家;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5.28亿元。光电、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厦门火炬高新区产值从2005年的58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98.51亿元,名列全国高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第四位,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列入全国首个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

2、“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120亿元。其中: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共计35.48亿元,是“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3.96亿元的2.54倍;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共计25.62亿元,是“十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0.77亿元的2.38倍。市财政投入8亿多元建设IC设计、生物医药孵化器 、钨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二十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环境,引导产业集聚,汇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对台科技合作取得突破。建立了“厦门-台北产业科技联盟”,中国台湾地区拓墣研究所在厦设立分部,厦门市成为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市校同发展”成果显著,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厦门创新创业中心,吸引华侨大学在厦设立工学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约20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院地共合作”工程结出硕果,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落户厦门,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4、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共建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1家;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13家,市级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32家,市级75家;博士后工作站17家;成立了电子元器件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技术贸易机构443家,技术合同金额达26.12亿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步增长,2006年-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9791件,年均增长率达到15.58%;授权量达14748件,年均增长率达到20.84%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71件,年均增长率达到40.4%。科技成果显著增长,2006年-2010年,厦门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三项,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累计获得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235项。

5、社会科技进步显著,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民生。在全国率先创建了覆盖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全市一半以上#d1cm#page#常住人口个人健康档案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扶持建设厦门食品安全检测与食品研发平台,打造食品“放心工程”,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10公安调度指挥系统,实现统一接警,公安、卫生等30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体系;58个单位被授予市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称号;探索和创新农村和社区科普工作新模式,策划启动 “科普希望快车”,获得中央文明办创新案例一等奖。

率先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

为了更好开展规划编写,率先启动了分别代表本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和海洋药源三条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使相关技术领域的产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在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瓶颈、研发需求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达成了更全面、更深刻、更一致的认识,有利于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

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前期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十二五”科技规划》,成为《“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将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与规划编写进行结合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编写过程中的一次探索,也是方法创新。规划的编写除了引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同时还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对十一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题研究,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十二五”科技规划编写,最大可能地吸纳了政府相关部门、产业界和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和智慧,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买卖新机、二手机
行业展会
学习交流
设备最低价
行业前沿信息
挖掘机
养车维护
扫码加群
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评论(0)
nothing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