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公里,世界最长高速铁路将北京与上海间的时空距离缩短至5小时,为我国两大“经济引擎”年增加货运能力5000万吨。
曾经见证世纪沧桑,连接京沪两地的“百年之轨”,由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而揭开世界文明史上崭新一页。
6000万立方米高标准混凝土——相当于三峡水利工程两倍以上的混凝土浇注量。
500万吨钢材——京沪高铁建设工程用钢量相当于120个北京“鸟巢”体育馆的用钢量。
3.2万个桥墩,29251孔900吨级箱梁;40万块精确到“毫米级”标准的Ⅱ型轨枕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和京沪高铁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现。
南京大胜关大桥迎来了新一代CRH380高铁列车。站在这座跨江铁路大桥的蓝色主体钢梁下,目睹“贴地飞行”之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凭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信念和勇气创造的杰作。
穿越京、津、冀、鲁、皖、苏、沪7省市,全国1/4的覆盖人口,覆盖区域GDP占全国40%,京沪高铁是世界上一次建成最长的高铁,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工程总量世界第一的京沪高铁,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因为没有先例,所以京沪高铁建设工程的许多难题在全世界都没有现成答案。
京沪高铁建设者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把使命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落实在行动上。
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标,会集了一大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创新主体,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建设技术和设备,使全国最精锐的施工队伍在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建设管理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在京沪高铁建设工地,曾经参加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国水电集团京沪高铁三标段常务副经理杨忠深有体会地说:“京沪高铁公司引领参建单位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全面落实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确保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目标。”
2011年6月6日,京沪高铁天津西站站房施工工地没有了大型工程机械的喧嚣,只有抛光打磨机工作时发出的低沉轰鸣。正在紧张从事车站广场配套施工的建设者,正在专心致志地打磨进站通道的地砖。工班长包思万笑着解释道:“京沪高铁工程质量不留遗憾!”
“为建设一流精品工程,京沪高铁公司制定了质量控制“零容忍”,质量保证“零缺陷”的标准化管理目标。”铁道部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天津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史克臣对记者说。“大到900吨级混凝土箱梁的浇筑,小到一块地砖的打磨、一根钢筋的绑扎,全线施工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按照‘试验先行、样板引路、首件认可’的工序流程,把现场管理控制和质量标准规范转化为建设者的自觉行动,确保京沪高铁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京沪高铁建设工地,每个工人都有上岗资质。严格的岗前专业培训和一专多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参建人员的技能素质。现场经常开展的技术观摩使先进的工艺工法在全线得以迅速推广。同时,分专业、分科目开办的一专多能提高班,为提升全线建设工程效率、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3年多来,京沪高铁全线有2万多人从一专多能提高班毕业,13万多人参加了专业技术培训。
多学科、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成果为优质、高效地建设京沪高铁注入了强劲动力,全线先后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590多项,一大批施工方法获得国家工法,50多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
2011年5月26日,国内30位工程院士、知名专家在对京沪高铁进行检查评估后认为,京沪高铁在工程建设、高速列车、运行控制、节能环保等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技术创新,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当京沪高铁多项技术指标一再刷新世界高铁纪录的时候,有识之士关注的目光从世界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延伸到对当代中国发展力量的追寻。
透过世界顶级高铁建设工程的瞩目成果,1318公里京沪高铁可以见证,中国铁路人在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人类文明与进步,树立起一座崭新的丰碑。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