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国际化成必然 总成本领先还需过程

AI摘要

接上篇:关于“九千亿”的话题之一:翻番不只是传说 关于“九千亿”的话题之二: 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于5月公布,有10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50强,其中3家进入全球10强。 目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在中国;汽车起重机和大中型压路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的制造商在中国;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装载机的产能在中国。世界上最长臂架泵车制造技术在中国;世界上最大吨位(3200吨)履

接上篇:关于“九千亿”的话题之一翻番不只是传说

关于“九千亿”的话题之二:

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于5月公布,有10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50强,其中3家进入全球10强。

目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在中国;汽车起重机和大中型压路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的制造商在中国;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装载机的产能在中国。世界上最长臂架泵车制造技术在中国;世界上最大吨位(3200吨)履带起重机制造技术在中国。

事实上,中国应该有能力在装备制造领域取得包括技术层面在内的更多突破,如果不是更热衷于对产能扩充的话。

据了解,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在企业规划中,曾将2015年末的销售目标定为1000亿元以上;柳工股份和山东重工集团2015年的销售目标为500亿元;行业内其他11家大型企业到2015年销售目标规划总计达到6000亿元。

近日有消息称,徐工集团已将原有规划目标调整为:到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五名;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三名。

早在3月上旬,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览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年三一集团销售总额要突破1000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要占35%~40%的比重。”不经意间,三一重工的“千亿元目标”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

很难想象,在行业内龙头企业大干快上的态势下,其他企业能够克制住增长与扩张的冲动。毕竟,主动退出市场的选择是不容易做出的。

应该说,在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在内外部市场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增长与升级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价值驱动的运作模式,如何有效提升技术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要比简单的扩充产能重要得多。如果由追求做大使扩张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为比拼市场占有率不惜以效益为代价,那么,前些年曾在白色家电业发生过的悲剧性一幕,是否会在工程机械行业重新上演呢?毕竟,没人愿意看到,那些昔日风光无限的家电蓝筹巨子们落寞到今天这等不堪的境况。因此,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或者期间,集中精力,尝试和推进各种创新方式与路径,争取实现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予以有效突破,是否会更有意义呢?

谨防在扩能的路上倒下

《“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培育不少于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进入世界500强的“旗舰级”国际化大企业集团,以使装备制造领域的组织结构优化升级。而眼下流行的“千亿级”说法,也许是对上述概念的一种自主量化结果吧。相信,各地在编制地区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都会把培育“千亿级”企业集团摆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安排部署。而近来在“井喷”行情中风头出尽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们,很有希望成为各地被培育的对象。当然,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来引领与带动。而龙头企业市场规模的暴增,从哪个角度看都应该是好事……前提是,产业能按自身内在的逻辑运行发展,在过程中没有衍生出非商业化的其他产物。

工程机械是一个容易拉升产值的行业,比如挖掘机,年销售1万台,就是七八十亿元的产值。即使是年销售1万台装载机,产值也能达到2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挖掘机产能也已超过35万台(需要提示的是,关于国内挖掘机现实产能的版本太多,几乎没人能给出相对准确的数字),足够供应全球市场的大半之需。而按照目前各生产企业所规划的产能目标,到2015年,国内挖掘机产能规模有可能达到50万台以上,几乎覆盖全球的市场需求量。而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预测:今年国内挖掘机的总体销量约为19万台,2012~2014年则在21.85万台到30.2万台。

尽管,装载机和挖掘机两大主导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已相当明显,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严重缺失,各种价格促销战层出不穷,市场秩序令人担忧。甚至已经有警惕工程机械行业中暴发“次贷危机”的声音发出。但挖掘机的扩产行动似乎仍在按部就班的实施。

从目前已知的扩大产能的情况看,在本土品牌中,三一重工2011年计划产、销挖掘机2.5万台;徐工机械2011年挖掘机销售目标为1万台;柳工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3万台的挖掘机产销量;厦工则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拟实施年产挖掘机1.2万台的投资项目;广西玉柴与四川邦立在泸州进行大中型挖掘机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2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0台大、中型挖掘机的生产能力。在本土二三线品牌中,各企业的投资力度也不可小觑。熔盛重工在安徽投资34亿元,投建年产能为3万台挖掘机以及400台旋挖钻机的项目;五粮液集团下属的普什重机也已投资超过4亿元,生产中、小型挖掘机,项目全面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万台。

最近有传言称,山西一家著名的重工企业计划进军装载机制造领域;而另一家具有军工背景的企业对这一领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令人赞叹的是,进入这个被业内人士认为自2001年就已产能过剩,全行业维持了近十年低毛利率的行业,需要下多么大的决心。#d1cm#page#

实现总成本领先还需过程

工程机械行业是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在这方面,挖掘机和装载机产品线则表现得更为典型。

从目前国内装载机的市场竞争格局看,柳工作为国内装载机的传统龙头企业,生产技术和渠道优势显著。但拥有这些依然不足以使其摆脱其他强势对手的竞争与追赶,市场占有率徘徊在20%一线而难以进一步突破。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目前行业整体格局维持稳定,产品集中度进一步向优势品牌集中,但行业竞争僵局局面的打破还有待于其他因素量的累积。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胶着的竞争局面,使企业的侃价能力基本丧失,经营难度加大。事实上,微利化是外资品牌退出装载机市场的根本原因,同样也是给新进入者设置的天然门槛,除非这种进入是出于重新洗牌或者是非商业化的考虑。

再看挖掘机。目前国内挖掘机与装载机市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挖掘机是处于一种混合竞争的态势,中外品牌同台比拼,竞争强度大。不过,形成经济规模后,利润水平极具诱惑。这也是行业对这一领域驱之若骛的重要原因。

目前参与分割市场的跨国公司主要包括欧美系的卡特彼勒、阿特拉斯、沃尔沃,日系的小松、日立建机、神钢以及韩系的现代、斗山等。这些公司目前仍占有国内挖掘机市场的三分之二。而国产品牌自2008年实现2万台的销售规模后,近几年上升势头强劲。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是三一重工。以今年4月为例,三一挖掘机以实现销售3100多台的业绩仅次于小松排在行业的第二位,与其他国产品牌拉开了比较大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品牌在出口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今年前四个月,国产品牌累计出口1261台,同比增长72.3%。这一方面显示出国际市场需求出现持续复苏的迹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国产品牌在国际市场中,仍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优势。

不过,当国产品牌挖掘机尚不具备核心技术,特别是液压件和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甚至是领先绝非易事。事实上,挖掘机产能不断膨胀的结果,只能是使其走向与装载机相同的命运。如果,由于过度竞争造成营业利润与规模之间本应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被严重打乱,那么,总成本领先也就失去了其理论上的意义。

事实上,从工程机械领域领先者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只有那些具备强大产业链控制力,在营销、服务等环节构建出良好盈利模式,对纯粹规模扩张有坚忍克制力的企业,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必然选择

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以此为基础,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谋求更大发展与水平提高的新途径已成为必然趋势。

尽管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际市场出现的需求波动,对国内企业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并没有减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

4月27日,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工业部达成投资意向,在该国投资2亿美元建设三一印尼产业园。这将使三一集团在海外投建生产基地的国家数量达到4个。

5月中旬,中联重科与印度RE鄄LIANCEADA签署了向印度出口30台260吨级履带吊和60台80吨级履带吊,总价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采购订单。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履带吊产品单笔数量最大的订单。

6月,柳工有关收购波兰HSW推土机企业的合约也将尘埃落定。

随着国内企业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国产品牌以往在国际市场上所依赖的性价比优势有不断减弱的趋势。那么,在主动将产业向更高级别推升的同时,将部分成熟且过剩的产能包括适用技术实施产业二次转移,释放于国际市场(比如“金砖”国家包括南非)也许同样值得尝试。起码可以兑现有关“旗舰级”企业中,具有技术输出能力这一要件。 (未完待续)

买卖新机、二手机
行业展会
学习交流
设备最低价
行业前沿信息
挖掘机
养车维护
扫码加群
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评论(0)
nothing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

相关推荐